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收放自如 游戏中跑出人生第一步
第18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0-09-29

游戏中跑出人生第一步

爱上运动从娃娃开始

浸润式的体育运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本版图片为疫情前拍摄)

明媚的秋日阳光洒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央的草坪上,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锻炼。四五岁大的模样,正是最顽皮的时刻,但男老师却仿佛有着魔力。借助手中的球以及一项项游戏内容,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乐在其中。

笑声在校园回荡、汗珠滴落在青草上,浸润式的体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跑出“人生第一步”。

学习起跑不怕摔

半人高的画幅上,小猪佩奇一家正在吃饭。仔细看,小猪们的嘴都张得大大的变成一个球洞,而孩子手中的迷你篮球,正是佩奇们的食物;秋天到了,落叶掉了,孩子们拿着老师制作的小滚筒,变身一只只小青蛙,边跳跃边捡拾草坪上的叶子;长长短短的绳索搭建出一个火线穿越的场景,或钻或跳或跨,孩子们学习消防员叔叔突破阻碍……校园里,万物皆可成为运动活动的器材,各种孩子喜欢的形象都会出现在运动活动之中。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坦言,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体育技巧并非最主要的。“创设环境让孩子爱上运动,在运动中寻找快乐,”这是中福会托儿所所有运动活动的目标。或许是一组包含跑、跳、攀爬的组合器械,又或许只是几件游戏器具的巧妙串联——在游戏中运动,让孩子快乐运动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中托,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户外活动2小时、户外运动1小时的时长,占据了全天课程的重要部分。在这里,运动课程的设计不仅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多层次细化,而且在同一个活动中,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提供多个层次的挑战机会——以最简单的足球为例,有基础的孩子们可以选择射门、带球绕桩等练习,而新手球员哪怕只是追着球跑,却也能起到跑起来的作用。“重点在跑,不在球。”

足球和轮滑是中托在中大班开设的特色运动课程。在方玥眼中,如果说足球课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跑得更有技巧,那轮滑课的核心点就在“学摔倒”。摔倒、爬起、继续滑,摇摇晃晃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体育中的挫折教育让孩子不再畏难,懂得简单自我保护。

体育老师是个宝

要问在中福会托儿所中最受欢迎的老师,孩子们的答案中,一定会出现“小王哥哥”和“小刘哥哥”两个人的名字。这两位就是中托年轻的体育老师。从上师大体育学院毕业之后,两个大男孩就在中托当起了孩子王。

黝黑的皮肤散发健康光泽,挂在胸口的哨子是刘一霖最明显的特征。独辟蹊径,大学毕业后,刘一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前往中小学任教,而是选择了男生较为稀缺的幼教领域。问其缘由,幸福感是关键词。刘一霖回忆,自己来中托第一次上课,几个简单的体育技巧动作之后,收获的是一片欢乐的尖叫和崇拜的目光。“那一刻感觉特别幸福自豪。”

在方玥看来,体育老师是孩子体育偶像的启蒙,也是孩子们跑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孩子们的崇拜也是溢于言表的。“有了老师这样的运动榜样,孩子从小就有爱运动的兴趣。”

体育老师的幸福感来自孩子崇拜的目光,也同样来自学校的培养和信任。

在中托,两位体育老师每天的排课都是满满的。除了日常教学任务之外,两人还是幼儿园小胖子们的“私人教练”——除了日常饮食调整之外,针对肥胖儿童,中托会开具颇有特色的“运动处方”。利用电子手环,跟踪记录每日运动量,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及时调整肥胖儿童的运动计划,使他们逐渐达到正常指标。

运动融入生活中

在中福会托儿所,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是家长和孩子最期待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爸爸妈妈将和宝贝们一起完成诸多运动项目,并进行跨年级的比拼。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人生中第一次对奖牌有了概念就是在中托的运动会上。而为了运动会上有良好表现,家长通常也全力以赴。方玥回忆,在2018年的运动会上,原本被一致看好的大班家长排球队意外输给了小班联队。走下赛场,场边的孩子们齐声大哭。老师因势利导,让参赛家长给孩子展示身上为了练球而留下的伤病印痕,体会到运动员的不易。挂着泪水的小脸蛋破涕为笑,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奖牌挂上父母的脖子。“那一刻,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目中扎根。”

从老师、家长要我动,变成了我要动,中托的秘诀就是激发好胜心。在运动周,中班、大班孩子每周都会进行拍球、跳绳擂台赛——为了能比同班同学多拍上点球,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在回家后自觉加练。

事实上,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的延伸,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的课堂上,它更应该成为全社会各个家庭的行动。在每年的入学宣讲中,方玥就会对每一位家长都强调,“要给孩子动的机会。”

在中托理念中,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体育锻炼是家庭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基础。让爸爸妈妈成为孩子的运动榜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对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出更好的亲子运动环境。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在共同运动中放松精神、感受乐趣、达到健康向上的目的。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