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
秋色赋
西郊公园写生局部
西郊公园写生局部
展翅
绢本荷花
雪景鸳鸯
◆边斋
乔木(1920-2002),字大年,斋名南有斋。河北深县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乔木先生是位温柔敦厚的艺术家,对人对艺,有着发自内心的诚恳和一以贯之的执着。他的花鸟画,既承袭乃师江寒汀绘画的精髓,又从所在所见的生活中颇得灵感。笔下翎毛,形神兼具、姿态自如;纸上花卉,姹紫嫣红、纯朴天真。纵然鸟有百余种,花放千万朵,而在乔木先生的画中,娇而不媚、鲜而不艳。所谓“画品即人品”,这句古话用在乔木身上最为恰当。今年是乔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百年乔木——乔木作品回顾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岳阳路197号)展出。展览不仅展出了乔木先生的绘画成果,也引出了乔老的同道、学生和家人的回忆。
课徒授艺,圆融成功
画家谢春彦:乔木先生一辈子只做了一桩事,就是致力于美术事业的发展、画花画鸟,课徒授艺。从艺整整一个甲子,若长征、若耕耘、平实坚韧,光明磊落,自有大匠精神在。他没有一些画家的陋习,也没有一些文人的恃才傲物或颓废没落。无论顺逆,他坚持不懈,日出而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以墨家之徒的精诚,走完平凡充实、圆融成功的一生。
昔人有云:学问之道,劳而不获者有之,而未有不劳而获者也。他为艺为学的一生,充满着一种极为可贵的中国传统耕读精神,以实征艺,以艺践道,朴而勤,有进有守,于守成中开拓开新,大类昔哲所谓中庸之道,故历史终于选择了他。他深深沉潜于典丽明秀、亦工亦写、活脱生香、有守有进的江寒汀先生开创的海派花鸟画江派新显学,经过刻苦努力,以朴以实对接,教学相长相生,终于达成他自己的海上花鸟画新体,卓然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在长期的、广泛的教学授艺中,这位来自河北深县(现深州市)、家贫几不能荀活而流寓上海十里洋场苦谋衣食的燕赵子弟,纸上求活,花鸟相与,笔墨砥砺,谨守师教,交合南北,亦润亦朴、写真写神,交质互生、雅俗浑一,创艺术辉煌,北人南相,亦可谓北人南香者,足以成为画坛画史永久的佳话了。
简而不苟,用笔如神
画家富华:毛笔是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工具,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用笔方法。此曰笔法,其中如:中锋、偏锋、侧锋、逆锋、顺锋、拖锋等,功力之深浅表现在第一笔之中。技巧之熟练,运用之得法方能变化自如,或飘逸潇洒,或凝重拙朴,或有其更好的效果。中国画下笔力求表现力度、厚度、形象、质地四个方面,并形成中国画用笔的法则。对法则,画家们只能去认识它、学习它、丰富和发展它。笔法不仅是区别一幅作品之优劣与高低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中国画家画品的尺度,除此之外别无他径。
乔木的作品成功之处亦在于此,他用笔之稳健,笔法之纯熟是画家中所不多见的,用笔之轻重转折,起笔之快慢有节,善用笔根、笔肚、笔锋,全面地发挥了笔的功能。作画时一笔不苟,从无任意涂抹欺世之作,从而达到繁而不乱,简而不苟,可谓用笔如神也。
弄懂画理,叹叹“鸟经”
记者郑重:“你到底能画多少鸟?”“两百种。”他的一位学生代他回答。
一听,我有些不相信。这两百种鸟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就问他:“你能说出那两百种鸟的名字吗?”乔木不假思索地一口气报了几十种。他不但报出各种鸟的名字,还给我谈起“鸟经”来了:每种鸟有什么习性,怎样喂养,每种鸟要配上什么样的花,特别是画有季节性特点的鸟,更要注意配景,常见的画燕子要配杨柳、画白头翁要配红叶,画大雁要配以萧索的景象……他把画理和“鸟经”完全结合在一起了。
画画和演戏一样,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感情,自然是演不好的,花鸟画家对花和鸟若没有感情,也画不好。乔木原来是布店的小学徒,青年时就喜欢画画,小学徒哪有去观察生活的机会呢,只是照着别人的画稿画。后来,他拜江寒汀为师,有时就跟着江寒汀出去写生。他们到常熟的破山寺,寺里有一块碑,写的是“山光悦鸟性”,江寒汀告诉他画鸟要懂得鸟的“性”。自那以后,他不但经常到公园、山里、森林里去观察鸟的生活,自己还养过鸟。你看,他编写的《花鸟画基础技法》一书中的一百多幅插图,都是很有来历的。
画外功夫,学习自然
画家乐震文:我与乔木老师相识,是在1973年,那时我十七岁,而乔老师五十三岁,正值壮年。回想起第一次见面,我哥哥的朋友把我带进乔老师的家,见到他的瞬间,我便感受到了他的艺术气场,而之后他的和蔼可亲与谆谆教诲更使我感受到了他的胸怀和气度。那晚的交流我至今印象深刻,他给我边讲解边示范地画了一幅梅花小稿,精准的落笔使周围的观者叹为观止。还记得当时乔老师对我说:“画画,要做画外功夫,要知道梅花的性质,是木本还是草本,要弄清楚梅花的花瓣、花蕊是怎么长的,这叫学习自然,只有从自然中体会出来的笔墨才是精彩的。”这一席话,使初学国画的我受益无穷。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乔老师那里学到的除了国画的入门技法外,还有更重要的两点: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乔老师对任何虚心求教的人,都认真施教,从不马虎;二是对艺术的严谨和追求,乔老师师从江寒汀,继承了扎实的写实性绘画风格,他倾其毕生精力将这一画风义务传授给了登门讨教的学生。能得到像乔老师那样对绘画有着深刻认识的学者的引导,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发展之路至关重要。虽然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绘画方向由花鸟逐渐转向山水,但乔老师给我的每一句教诲都是终身受用。
简朴淡泊,心怀他人
画家张培础:乔老从教四十余年后退休,但名声在外,社会活动应接不暇。他的作品清幽高雅,为社会各界所仰慕,而学院也时因交流、交际礼品之需向乔老求画。我曾以学院领导及学生身份索求墨宝,当我无奈地诉说因学校财务制度,无法以市场之标准酬劳给付而致歉时,乔老亲切地对我说:“为学校做点贡献是应该之事。”甚至他还悄悄地与我耳语:“哎!培础,我有钱,是否需要我给学校一点?”我忙摆手道:“这怎么可以!”这就是乔木老师。而乔老个人及家庭生活的简朴、淡泊也令人肃然起敬。乔老的画室不大,画桌、方桌、几把椅子、书柜,墙上挂着乔老的几幅小品,但清丽素雅、整洁温馨。乔老就在靠窗的画案作画,座椅是一把最普通的没有扶手的硬板木椅,更没有成套的家具和沙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乔老一家人入住田林新村的毛坯房,而当今习以为常的家庭装修直到乔老去世后方被提上日程。在乔老画案后的墙上,曾挂了一幅四尺整纸的蔬果园,上面题的小诗很有意,不妨摘上:“吃亦素,穿亦布,吃素穿布,减少痛苦。”
热情好客,平凡也伟大
画家女儿乔苏苏: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父亲总是在伏案挥毫,作画不休,仿佛有画不完的画。绘画是父亲钟爱一生的事业,绘画事业是父亲生命中永远割舍不了的一部分。这种记忆注定让我此生难忘。
父亲一向平易近人,热情好客,所以家中也总是高朋满座,诚所谓“谈笑有鸿儒”。而父亲的师弟富华老师曾有一打油诗戏曰:“喝口水的,吃袋烟的,歇个脚的,聊个天的,来者不拒,我画我的,一张也不浪费”,形容得惟妙惟肖,绝无夸张。
父亲是一位平平凡凡的老人,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几十年来,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父亲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负起责任,挑起担当,为国家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