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体育弄雨棚
417街区门卫改造
小区公约墙
管弄一村中心花园改造后鸟瞰图
◆体育花苑改造前
◆体育花苑鱼骨形走道改造后
◆晾衣区改造前
◆晾衣区改造后
◆琳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城市人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社区生活的便利。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设计创意的光芒和热度,已经照进这片百姓与之朝夕面对的天地,而且,热度、力度,以及设计创意所显现出的智慧、能力还在不断“升级”之中。 ——编者
在上海的各大社区中,设计创意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日益活跃。近几年,设计师纷纷走入寻常百姓家庭开启家庭梦想改造,随着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市民的视野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家,还把目光投向自己所居住的社区。
从涉及几栋居民楼的晾衣架再设计,到覆盖一片居民区的公共活动区域升级,及至作为“新物种”、新标杆的社区服务集合体横空出世,每一个项目都在刷新人们对设计内涵、对社区生活的认识。
“让每个人都能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为所在区域内居住的居民们解决地域性的问题,这将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区设计时代,”社区设计师、“无作品”设计理念开创者山崎亮对社区设计的所作出的解释,对现代城市治理和服务颇有启发意义。正如山崎亮所言,动人的故事,不仅在于设计的张力,更在于其以以人为本的姿态,逐渐打破社区孤岛,重塑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重新回到都市人的心中。
针灸式介入显精细功夫
早先参与过一些老旧小区改造的设计师,在进行项目讲解和复盘时,都表示,社区设计是“特别考验思维细致程度和服务颗粒度的活儿”。居民对身边事物的改变,敏感程度相当高。一个实用美观的公共晾衣架改造,一片有科技含量的新雨棚,一个富有创意的聊天凉亭,都能在居民心中掀起“波澜”,产生影响。
比如,设计师童明团队在鸿兴里的改造项目中,因地制宜,“螺蛳壳里做道场”。晾衣架成了小试牛刀的切口,他们把普通的晾衣架改成花架的模样,同时,鼓励居民“贡献”出家中的盆花进行装点,使其变成弄堂里的一道景观。“改造是遇到过阻力的,但是,当你一步步推进,居民们看到社区因此为这些小设计产生新貌时,就以实际行动再来支持。”有的居民还以此“打擂”,互相比较谁家的花种得好。
格吾景观在长桥街道体育花苑中对入口的设计改造也常被拿来作社区微设计成功案例讲解。里弄住宅是上海独具特色的居住形态,体育花苑也不例外。小区内鱼骨状的狭长公共通道,既承载着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的交通需求,还是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交通混杂、动静活动相互感染是痛点,”面对这些微小却复杂的问题,格吾景观设计师化整为零,用管线梳理的方式,以不同颜色、面块巧妙划分通道的功能区块,提高空间使用效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设计师还拿墙面做起来了文章,增加绿植让围墙进行了一番绿化的立体改造。同时,他们还结合条石的堆叠巧妙镶嵌上社区文化的宣传内容,被居民亲昵地称为和谐邻里关系的“小区公约墙”。
如果说上海城市治理用的是绣花针功夫,那么让设计创意在老旧小区“开花结果”,设计师们则是采用“针灸”,在小尺度的微设计、微美颜的过程中,以精雕细刻的专业素养展现精细功夫。
重新认识社区功能
除了在精细处下苦功之外,另一些设计师则获得了更好的机遇,他们以社区改造综合体的新设计,在空间上“化零为整”,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
骏地设计对普陀区石泉街道管弄一村小区中心花园的改造设计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何让居民在这个硬地面积达890平方米的中心花园停留、活动,是设计师们要解决的难题。“改造之前,这里的铺地老化、地面常年积水,场地只有零星石凳,缺乏休憩和社交活动功能,对居民来说,没太多吸引力。”据骏地参与项目的设计师介绍,他们的改造设计主旨就是将功能单一的中心花园变成社区共享客厅。重新划分儿童活动区、云廊和为居民活动设立的开敞活动区。云廊之下设置充足的休憩座椅,云朵造型的遮阴架蜿蜒的动线,以及合宜的照明,让居民们的夜间闲聊、社交增加了几分美学色彩。平凡的生活因为这个社区地标性设计变得有趣起来。
不只是老旧小区,在诸如超高层滨江住宅社区的世茂滨江之中,在不断探寻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的创新与突破层面,设计也成为重要的助推力量。
“疫情让人们再度认识到社区的重要性,对邻里关系更为重视。原本不那么重视邻里关系的居民,突然意识到近邻和睦互助的可贵,”在打造社区生活服务新生态的理念下,Stack Studio设计师黄家胤率领团队,将社区中的会所升级改造成名为“SUNIT世集”的社区空间“新物种”。
“我们倾听居民的意见后,发现,他们对社区空间有着各种高品质需求,希望这里能囊括文化欣赏、亲子教育、休闲、时尚一系列活动,”黄家胤解释说,基于这些需求,他们以“第二客厅”、“家的延伸”设计主旨打造了,“合集”这方集图书馆、休闲、运动、展览于一体的社区活动空间。
在满足社区居民多种活动需求方面,他们设置了460㎡的“X空间”,配备专业会议影音设备与可移动组合桌椅,能灵活应对合唱团排练、读书会讨论、烘焙教学等多种社区活动场景。“我们做这个项目规划,是尽量把所有住户的生活所需的功能,疏落有致地集合在一整片社区空间之中。”作为酒店行业所青睐的设计师,黄家胤捉刀社区设计,深谙以空间设计影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之道。这一次,他和团队构造的社区汇客厅、社群聚合场“新物种”,让原本陌生的邻居,通过共同的志趣链接,感受邻里的温度。这个深入社区的作品,对他而言,将开启设计生涯的全新旅程。
以人为本的“新职业”
“我们的角色从设计师变成居委会大爷了,要做社区工作。”在一次次成功对社区空间进行升级改造的背后,是社区设计师不计成本的辛苦付出。
“虽然每一个案例不尽相同,但社区设计都跳不过聆听居民的意见。”用山崎亮的话来说,社区设计师之所以能成为设计细分领域中的一个特殊角色,是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并非是单一的甲方客户。在家长里短的信息中摸清居民的需求,在居民之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不仅如此,理清纷繁复杂的需求后,设计师不再是置身社区事物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成为资源协调者,进而在此基础上成为社区的共创人和观念的传播者,从根源上改变整个社区的导向,让设计全周期赋能社区。
基于这些因素,山崎亮坦言:“与其说社区设计师是在做项目,不如说他在重新协调社区的资源,重新设计其中的人际关系。”
童明带领团队进行鸿兴里改造,也有类似的感触。“我们的收获之一,是挽留了原先的居委会主任方书记。他当时很快就要退休了。”在开展鸿兴里改造项目伊始,居民中也是反对声居多,设计团队和居委会主任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不过,幸而随着相关利益诉求被理清,并且亲眼见到微小的改变能让生活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居民中对项目的拥护者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因为设计的介入,发生了可喜的改观。“在整个项目的工作中,方书记受到了整个小区居民一致的拥戴。在小区完工了之后,他决定再留任三年,因为不舍得这么好的邻里关系,舍不下浓浓的人情味。”
不止如此,一些设计师也为社区居民提供发表意见、发挥设计主张的平台,让他们成为社区设计的一分子。比如,在上海老弄堂四明体育弄的自动化雨棚改造上,居民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终让设计师寻找到了以搭建充满科技含量、可以收放自如的遮雨棚,让晒衣服和公共活动无缝对接的方案,提高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居民们曾自豪地告诉媒体记者:“我们是看着设计一稿一稿改出来的。”而用行家的话来说,这个微型改造项目,工作量和难度不亚于改造一个大广场、设计一幢大楼。
未来的上海城市,不可能永远建高大上的建筑。今天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和空间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和人打交道。社区和睦,面对有限的公共空间,少一些无谓的争执与争吵,社区设计师的介入让每一位居民能露出笑容。这也是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国际设计之都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