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听银铃合唱队银铃般的歌声
第14版:金色池塘 2020-10-02

听银铃合唱队银铃般的歌声

◆合唱队员们的歌舞秀

◆去年6月底,合唱队举办歌唱祖国快闪活动

◆队员们在排练

◆合唱队在居民区演出

□文/张林凤

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一路歌唱,一路欢乐,弹指一挥间,已经唱过了16个年头,他们相伴一起慢慢变老,他们就是“银铃合唱队”的队员们。东泉苑小区居民自发成立的这支合唱队,满足了不少独居、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银铃”音同“银龄”,大家都说:“银铃般的歌唱,让银龄生活变得更幸福了。”如今,不少队员也从“年轻老人”迈入了耄耋之年。

阿姨们的实力

采访的那天,大家都戴着口罩,但从眉眼间溢出的笑意中,我能感到这群平均年龄75岁的“老小孩”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合唱队成立仅一年时,大家就在甘泉路街道市民歌咏比赛中,以一曲《爱我中华》荣膺二等奖。说起这些,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说起了合唱队里阿姨们的功劳。

队长江玉梅是位退休教师,一直帮忙照看外孙女的她,其实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外孙女上幼儿园那年,正值银铃合唱队成立,爱唱歌的她,马上报名参加。由于她性格开朗,乐意为大家做事,被推选为队长。江玉梅戏称自己是个“多功能备胎”,合唱队没有专业辅导老师时,她就带大家起音;没有指挥,她尝试挥动双臂;弹琴老师“断档”了,她上手弹起练习曲……

江玉梅策划的活动也很有意思。合唱队成立10周年时,他们做了“猜猜这是谁”的小游戏。屏幕上,主持人晒出队员们少年时的照片让大家猜。猜对了,一片赞美;猜错了,一阵哄笑。江玉梅动情地说:“阿拉年轻时都是帅哥靓妹。如今,尽管大家的脸上烙上了岁月之纹,但美妙的歌声超越了青葱的岁月。”

“清晨我漫步在美丽的甘泉,看那绿树成荫连成片……”这首《美丽的甘泉》的词也是江玉梅创作的,被合唱队填在“天路”的乐曲中。大家唱得激越高昂,在街道举办的歌咏比赛中,他们一举荣获最佳表演奖。

说起这些奖,还不得不提陆锡芳阿姨的钢琴伴奏。今年80岁的陆锡芳从小学钢琴,童子功扎实。幼年的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成为钢琴演奏家。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她只能把对钢琴和音乐的爱藏在心底。退休赋闲在家后,她又买了钢琴圆了儿时的梦。前些年,陆锡芳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伤心悲痛,在合唱队员的关心下,独居的她融入了温暖的群体,用琴声为自己、也为队员们带来欢乐。如今,经常有队员和居民向陆阿姨求教钢琴弹奏技法,她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传授辅导。

阿姨们的付出,让合唱队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社区歌咏比赛中先后荣获两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以及最佳表演奖、优秀奖等诸多荣誉。

阿姨们是有实力的,她们成就了合唱队员们金色的晚年生活。

爷叔们的才艺

雪白的衬衫、深色的长裤,配上绛红色的领结,爷叔们一上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饱满的精气神。目前,合唱队45位队员中,有16位爷叔。退休前,这些爷叔有的是单位领导,有的是高级工程师,还有好几位转业、复员军人。回到社区后,他们带着一颗平常心融入社区。爷叔们的才艺可谓“须眉不让巾帼”。

我好奇地问大家,社区的团队活动,爷叔一般是不太热衷的,你们为何如此兴致勃勃?大家笑道:“‘军功章’里有阿姨们的一半。”队长江玉梅带头鼓动自家的爷叔加入合唱队;退休前曾是单位领导的沙爷叔,也是被自家阿姨拽进合唱队的。而在合唱队年龄属于“小弟弟”的陈定龙说,女儿有了孩子后,他曾离队三年,完成“任务”后,奈何不了江队长几次三番的游说,又重返了合唱队。

合唱队不仅提升队员的唱歌技艺,也历练了队员的自信。郎建国是个热心肠。但他的歌声有时“荒腔走板”,大家为他鼓劲打气,指导他如何放松表情,以肢体动作配合歌声,陪他一遍遍地练习,唱着唱着,郎爷叔的歌声越来越有“腔调”了,偶尔也客串一把声部的领唱。

也有爷叔,热衷为合唱队寻觅人才。姚炳忠就是被邻居闵长松物色鼓动进合唱队的。姚炳忠五六岁时就被爸爸带到剧场听沪剧,受过潇洒飘逸、舒展流畅、音色甜润的沪剧唱腔熏陶的他,偶尔也能模仿沪剧名家王盘声、邵滨孙,像模像样地唱上一段。参军时,他曾当过文艺宣传队员,京剧、相声、快板也都能来上一段。加入合唱队的姚爷叔,一亮嗓门就赢得了满堂彩。

爷叔们的才艺,仿佛合唱队里的新鲜血液,让每次活动都充满着惊喜。

“小字辈”的参与

虽说合唱队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75岁,但大家都有颗年轻的心。他们曾在离小区不远的同济广场,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歌舞“快闪”,庆祝党的生日。欢乐的舞蹈、嘹亮的歌声中,大家身着艳丽多彩的盛装舞动着五星红旗,引得行人驻足。大家兴奋地说,“快闪”真过瘾,这也是才艺展示的好形式。

说起这场“快闪”,离不开团队里的几位“小字辈”队员的策划。曾经在大学工作的钱红,朗诵功底扎实。每次合唱比赛中,她都担任领颂,为了节目更加出彩,她总是先自己在家中反复练习,字字斟酌,排练时再带领队员一字一字“抠”,力求每个字都发音准确。

在社区,文艺团队之间一直秉持“有活动,一起上”的团结合作精神。外出演出时,舞蹈队以行云流水的舞姿为合唱队伴舞,“走秀队”以时尚斑斓的服饰为合唱队“撑场”。每次排演载歌载舞的节目,舞蹈队的孙来敏先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舞蹈,下载后自己先研习一招一式,然后悉心辅导其他队员,并请对舞蹈服饰颇有造诣的张玉兰选择与舞蹈内容相匹配的服饰。几位五六十岁的“年轻人”成了团队的“灵魂人物”。

每当合唱队取得好成绩时,队员们还由衷地感谢他们眼中的“小姑娘”袁麟。小袁几乎每天上午7:30就到活动现场。舞蹈队、腰鼓队、戏曲队、服装走秀队等都是她关心的对象。小袁的妈妈和外公是越剧票友和沪剧爱好者,她从小耳濡目染,也能说出点门道,也因此与合唱队员有了更多的交流和默契。活动时,她常给大家拍照、拍视频,为老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因为疫情,今年春节以来,队员们很少有机会在一起排练,但大家感觉从未分开。有队员写了“抗疫诗歌”,发在微信群与大家分享;有队员学唱了一首新歌,在群里为大家演唱;视频里相互问候、同声放歌同样过瘾。合唱队员们隔空欣赏,情感是贴近的。人在家里,歌声不绝如缕,飘出户外。

“老来伴”的自治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今年16岁的银铃合唱队,一直实行着自我管理。大家相互关心,老来一起作伴的理念温暖着这个团队。独居老人陈阿姨,患了腿疾需要住院手术,保姆都回乡了,怎么办?手足无措的她向江队长求援,本应“宅家”的江队长,顾不上自己,上门嘘寒问暖,直至为其落实了亲戚来照料才放心。陈阿姨出院后,江队长再次与队员上门探望。

团队活动免不了产生费用,比如打印歌词、置办演出道具,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联欢活动等。于是,每位队员每年收费50元,请顾松华和殷梅琴两位队员专人管理账目,即使队长需要费用,也须经过他俩同意,坚持做好费用明细表,向队员汇报具体用途。

合唱队自治管理形成的良好氛围,有的队员虽然搬家了依然心向往之。张爷叔搬家到了顾村,依然坚持每周四来参加合唱,后来,他新住地的居民发现他歌唱得好,还有乐理知识造诣,竭力鼓动他就近参与团队活动,张爷叔又“变身”顾村社区的志愿者;秦阿姨的家搬到江桥,她割舍不了对合唱队的眷恋,每周四风雨无阻地来参加活动……

队员们都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退休后参加合唱队,提升了晚年的幸福指数。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最近,合唱队已开始筹备一台经典歌曲连唱节目,他们要歌唱祖国歌唱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