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明年5月举行 三年推进落实70个重大项目 丢了手机何时不再惴惴难安? 出门能运动  比赛享乐趣
第4版:要闻 2020-10-13

出门能运动 比赛享乐趣

上海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市民满意度高

《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近日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市民对健身环境的满意度高,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稳步上升。报告表明,2019年度的300指数总分为256.3分,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项单项指标,均处于“满意”区域。

其实,翻阅近几年的“300指数”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三五”期间,申城的全民健身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得益于政府部门引导、企业资本投入和社会力量支持这三大驱动力,市民的运动热情得到激发,更多的市民球场和市民竞赛应运而生。相关统计表明,截至2019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3.7%,在册体育健身团队达到53888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为2.22个,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这些让人欣喜的数据,充分展现了上海的活力与激情。

搭建平台

提升市民参与度

今年8月8日是第12个全民健身日,尽管室外骄阳似火,沪上各体育场馆依然迎来了众多热爱运动健身的市民。据统计,在充分按照防疫要求、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当天全市共组织安排了近400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近千处公共体育场馆、市民球场、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让广大市民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参加比赛的乐趣。

“不论是体育场馆的建设,还是各类民间赛事的举办,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市民能够更方便地体验运动健身的快乐。”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在“300指数”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我们规划了‘一个发展目标’、‘三项核心任务’、‘五大重点工程’的群众体育工作蓝图,其中的一大重点,就是为市民搭建更多施展体育才能、释放健身潜力的平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城市业余联赛的创办、第二及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农耕运动会、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为申城增添了一道道独特而靓丽的体育风景线。除传统竞技项目外,以广场舞、电子竞技、街舞、体能大赛等为代表的新兴体育项目,也凭借越发雄厚的群众基础,被纳入到各类竞赛中,以真正实现“人人来赛,人人健康,人人有活力”的目标。而在线下赛事因疫情而暂停期间,各类线上线下结合的健身活动,不仅有效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还出现了手机颠乒乓球、线上“拔河”、智能跳绳等全新的比赛项目和模式,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有效提升了市民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升级场地

增加市民获得感

除了搭建平台,推进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是“十三五”期间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最新发布的“300指数”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7745689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2.38m2(含人均上海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0.15m2),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明显提升。此外,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680公里,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235个、市民球场269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565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98个、市民游泳池37个、市民健身房186个,这些场馆的开放,为市民参与健身,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年6月,沪上“篮球胜地”之一的徐家汇公园篮球场,在“闭门谢客”一段时间后重新开放。与之前的场地相比,全新开放的公园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除微信小程序预约、扫码入场、微信租借篮球等便民功能外,球场可利用大数据对客流分布、意外情况处理等进行管理控制,既方便了市民,也提升了管理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今年徐汇区首个完成的“智能球场”改造项目。

徐家汇公园篮球场完成升级两个月后,有着“远东第一体育场”美誉的江湾体育场,也迎来了一条全新的健身步道。“过去几年,主场地里会有一定量的足球爱好者,但是旁边的跑道经常无人问津,相关方面便开始思考,尝试将体育场的设施重新激活。”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负责人杨桃这样解释选择修建健身步道的原因:“我们经过调研后发现,市民对于健身步道的需求,是最迫切的。”步道开放后,每晚都会迎来不少健身爱好者,市民们在这条长750米的红色步道上走的每一步,都能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陆玮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