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骞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住在小沙渡路大自鸣钟附近的一条弄堂里,它的背后有一条马路叫白马路。白马路平时人车不多,店铺也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家,靠里弄的一段有一家小玻璃厂,旁边有一个小广场,用作堆放玻璃厂的废渣、废料。可是这个小广场晚间就成了卖唱艺人的集聚点。
晚上六点钟左右,最早的是一个卖梨膏糖的人,脚踏车上放了一个装梨膏糖的箱子。车旁边放了一张小板凳,说唱艺人就站在这上头,他唱一段、说一段,内容大多是庸俗、搞笑的段子。当梨膏糖的箱子敲得梆梆响时,就要向听众推销治疗咳嗽的梨膏糖了,这档节目观众不多,像我这类喜欢凑热闹的小学生也很少,何况他老要大家掏钱买他的糖。
稍晚一些是一位单口相声艺人。手舞足蹈、声音洪亮。说唱内容基本上来自《西游记》和《水浒传》,例如《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火焰山、盘丝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空等故事;《水浒传》中讲的是武松、李逵、鲁智深相关的内容,比如李逵背母杀三虎,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鲁智深醉打山门等。这位艺人不卖糖,却要向观众讨钱。他说唱中最令人欢迎的是一曲上海本地的说唱《金陵宝塔十三层》。从第一层唱起直至十三层,愈唱愈快,一口气唱到底,咬字清楚、中气十足。其精彩不下于当红歌星周杰伦的《青花瓷》、《双节棍》。这档节目远比卖梨膏糖的要受欢迎。
七点钟开始,就会有一对老少搭档的说唱艺人出现,他们自报是姑父和侄女的关系。男的是一位中年人,穿了一件黑色长衫,气质很好,没有江湖艺人的流里流气,他既拉二胡又会说唱。另外一位是十四五岁的半大姑娘,梳着短头发,穿了一件蓝色布衫,有一双既黑又大的眼睛,她会唱好多剧种的戏,如锡剧《庵堂认母》,淮剧《牛郎织女》,越剧《十八相送》《英台哭灵》等,会唱的流行歌曲就更多了。我曾听过她演唱的《苏武牧羊》《四季歌》《天涯歌女》《毛毛雨》等柔柔绵绵的歌,也听过她唱过岳飞的《满江红》《打倒列强》《游击队之歌》等慷慨激昂的歌。
最受欢迎的无疑是说唱历史故事,特别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故事。中年男子一边拉二胡,一边说了一个悱恻动人的故事,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在淞沪战争中分开了,男的勇敢参军、奋战沙场,最后牺牲了。女的还不知道他已阵亡,每天总会倚着窗口、对着马路,盼望着男子的归来。紧接着卖艺的姑娘唱起了《何日君再来》: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歌声催人泪下。每当演出这个节目时,听众也多了几圈,附近的大妈、大姨都会赶来听唱。在我上中学时,读到唐诗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时,马上会联想起上面的说唱。他们还说唱了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拼死撞日舰》,八国联军中《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中《冯子材血战大谅山》等近现代史中的故事。更多的时候说唱的是现代史中丧权辱国的事情,他们说唱《东洋兵攻打北大营》,大骂张学良是不抵抗将军,其实不抵抗的源头是蒋委员长。投降声中,却冒出一支警察部队,他们奋起抵抗日本兵,坚贞不屈。这个故事并非编造,解放后我看过一本纪实小说《烈火中永生》,其中写到重庆渣滓洞囚禁的一位反蒋爱国将军黄显声就是上述警察部队的领头人。每当说起九一八东北沦陷时,卖艺姑娘就会唱起《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唱的人眼泪汪汪,听的人悲切万分。
观众最爱听的是上海人民记忆犹新的一二八事变陈铭枢、蒋光鼐、蒋廷锴的十九军奋勇抗击日寇、老百姓奋力支援前线的故事,也要听《喜峰口》《台儿庄大战日本强盗》的故事。
七七事变伊始,赵登禹、佟麟阁将军血战卢沟桥、宛平城的事迹,大家百听不厌。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空军轰炸日本旗舰的英雄故事深入人心。当时一位空军飞行员,绰号叫小黑炭的陈镇球,在飞机被日本军舰炮击受损时,他仍驾着已经着火的飞机、怀着成仁的决心撞向日本出云舰。这个故事堪比董存瑞炸碉堡。以后我才知道陈镇球是那时著名的国家足球队员。
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说唱是谢晋元团长死守四行仓库,每当那位抗日战士身背炸药包,奋不顾身地从楼上跳下炸日军坦克,以及后来谢晋元被刺身亡时,全场都会引起骚动,群情激昂。
说唱精彩总有散场时,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向围着的观众讨赏,捧着用报纸折成的盒子,绕着观众打圈。可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并非观众不愿给,而是他们自己的温饱也难以解决。夜深了,望着这对说唱艺人慢慢离去的背影,我总是想:他俩今晚会不会付不起房租,又能不能吃饱肚子。往事并不如烟,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情景永不能忘却。不能忘却的还有那位姑娘又大又黑却满含着悲伤的眼睛。
说唱故事日日、月月、年年,一遍又一遍,观众的抗日决心一层又一层地叠加。我小时候的历史知识一多半来自广场的说唱艺人,他们比课堂上的老师讲得生动,声情并茂,久久难以忘怀。慢慢地,我悟出一个道理,要不受欺凌,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一定要国家强起来。
祖国呀,您快快强大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