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1957年
新的声音1954年
《鲁迅与木刻青年》1956年
森林小学幼儿班 一九五七年
反内战、反饥饿游行 一九四七年
劳军图1949年
我的童年,那四月暖和的风1983
黄永玉先生
◆陈履生
日前,“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与黄永玉先生关系密切的中国现代版画,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篇章。其特殊性是既有鲁迅的提倡,又有新兴版画运动的推展,更有抗日时期的社会功用的发挥,还有延安革命文艺的培育,如此它就有了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地位。
【“木刻是个累活,累上瘾改不回来了,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我从艺态度跟文学态度一样,依靠的是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盛起。少年黄永玉因木刻家野夫的《怎样研究木刻》一书,开启了自己的版画创作之路。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他,却有着忠实于生活的敏锐认知与内化感受。怀着对家乡凤凰的深爱,黄永玉写下了无限的浪漫情调与盎然诗意,并从为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做插图这条道路开始,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
文学作品的插图需要对作品有较为贴切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画家来说是必须的基础。为童话、寓言故事、古代寓言等作插图,是黄永玉先生的版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童话中有许多天真的内容,所表现的范围往往又是一个文学的动物世界,这为插图的表现打开了视野,也更符合他的口味。而当这些作品汇入到一个时代之中,其独特性就非常鲜明。在40年代视版画如刀枪的艺术发展中,受到鲁迅所推崇的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影响,呐喊、奋斗、抗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黄永玉先生的插图所表现的却在主旋律之外,还是在文学范围内的审美的配合。因此,他的版画中的装饰性的缘起正在于这种作为文学插图的需要,加上他自己的审美爱好。
1953年,在黄永玉先生落户北京的第二年,他去了一趟云南,在路南县的额勺依村住了两个月。“那是一生难忘的美丽段落,知道人到今天还有刀耕火种的日子,许多男孩,许多女孩子,因为不知道外头的世界,没有比较,不明白什么叫作不幸和痛苦。”后来,他以名为“普支委”的女孩作为阿诗玛的模特,创作了《阿诗玛》插图。如此,黄永玉先生把他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形成的精致的版画语言风格,标记为一种自我的特点。黄永玉先生所导引的这种审美的回归,则开启了版画从延安风格到新中国转型的一个新的模式。
1958年,黄永玉先生为郭沫若的诗集《百花齐放》插图,这是一套以花卉为题材的不同于其他的特别的作品。这套插图既很好地配合了诗意的表现,又具有像诗一样的美感,成为新中国版画创作中的一枝独秀的优美的花。
【“我一辈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不多。过日子倒是从来不敢苟且、不敢懒惰,怕都是刻木刻养成的习惯。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生怕出现差池。”】
黄永玉先生在版画道路上的拐点是1947至1948年,经野夫、李桦、陈烟桥、章西涯的介绍,在上海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开始投身到新兴版画运动的主流之中,同时,还广泛接触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作家,受到他们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汇入到同时代的潮流之中,表明了左翼立场。这时候他也有了体面的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的教职,又先后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此后,在随张正宇、陆志庠赴台湾的过程中,创作了《小食摊》《按摩女》《牛车》以及《杵歌》(石刻)等。在比他年长20岁的张正宇的影响下,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也有装饰化的倾向,画面的结构也比以前复杂,显现出了叙事性的主题创作的特点。这种反映社会民生的即景写照,也成了他的版画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1948至1949年间,黄永玉先生先后创作了两联画《齐心协力收庄稼》《亲人来到如一家》和《劳军图》,其中的《劳军图》创作于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后,为参加港九慰问解放军而创作的。这是黄永玉先生拥抱新中国的不同于此前的特别的作品,而这正是他在上海所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影响的结果。黄永玉先生以“军民关系”来表现“胜利”和“丰收”,没有愤怒和呐喊,成为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雏形。《劳军图》采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横卷方式,有别于同时代中其他画家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又集中了漫画和风俗画的特点,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手法使得这种纯线条的版画风格也不同于当时的整体潮流。
在原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逝世的那一年,黄永玉先生于1953年从香港来到北京,进入到新中国由国立艺专翻牌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原国立艺专的大雅宝宿舍里,黄永玉先生安顿好行装。他在这里看到了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弄堂的不同,也看到了南方与北方在风情上的差异。1953年,他以人民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了一次小兴安岭,后来,他创作了与这次所见相关联的《新的声音》《打黑熊》《春天来了》《火车开向南方》,应该说这是黄永玉先生在新中国表现新题材方面的小试牛刀。因为黄永玉先生和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他开始用儿童题材的主题创作来摸索新时代的创作之路,通过儿童反映出了与现实的关系,可谓是以小见大。
黄永玉先生的版画创作在50年代后期出现了变化,并为他6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初步的探索。1961年的《春潮》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几乎是一种集大成的表现。画面中流畅的线条所表现的美的意蕴,像诗那样具有婉转的优美。画面中波浪的组织,鲨鱼的造型,装饰的利用,以及画面的黑白关系等等,构成了版画能够代表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表现出了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成就。1983年,黄永玉先生创作了《我的童年,那四月暖和的风》,延续了1961年的《春潮》时期的风格,但时间过去了20多年。此间,黄永玉先生经历的社会变化,尤其在那十年中,既耽误了他的功夫,又彰显了他的气节。所以,这件表现童年的作品基本上成为他与版画的最后的姻缘;而他的造型与线条,装饰与对比,则成为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到80年代的绝唱。
【“我怎么活过来的?要不看到这些木板,我几乎忘记了。唉,千山万水贴着肉的,贴着肉的什么呢,贴着肉的骨头吧!这一堆骸骨啊!”】
黄永玉先生的版画从插图起步,进入到主题创作,形成了成就的两个方面,但还有肖像画创作成就的第三个方面。黄永玉先生在肖像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在技法上的提高,也表现为现代版画整体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当年举办“木刻讲习会”是感于版画引进初期的现实状况,希望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年轻版画家的水平,以推动具有现代意义的版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而从延安以来的版画发展来看,从早年的粗简到精致化的衍变,这种早年的普及作为起步的前端则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黄永玉先生作为受其影响的一代,作为一个个案,其版画水平的提高几乎可以见证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60年代,是黄永玉先生版画技法的成熟期,他在插图、主题创作、人物肖像三方面均到达了高峰期。而以成熟的技法所表现出的流畅的线条,丰富而有趣味的黑白关系,别具特色的装饰手法,具有个性化造型的夸张处理,精致多样而纯熟的刻制技法,形成了他在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现代版画中的个人风格。他在另辟蹊径中,依然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之内,表现出了浪漫的个人特色,使得新中国版画因为有了他而显现出了别样的精彩。
结语
如今,与黄永玉先生同时代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版画家”均已谢世。黄永玉在70年代后期转向水墨画之后,新的水墨画作品年复一年,可是,人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这些水墨画中看到版画的影子,或者能够看到与版画的某种关联。这是艺术生涯第一口奶的哺育;这是难以割断的亲情和血脉。黄永玉先生超越半个世纪的版画春秋作为20世纪中国版画史的一个篇章,既见证了他的历史性贡献,又表现了他人生和艺术发展的独特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