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戏如人生 电影人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 百姓剧社 百姓故事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10-15
一群普通人圆了舞台梦

百姓剧社 百姓故事

话剧《老街》把旧区改造过程中鲜活的场景搬上舞台

百姓剧社的成员把手搭在一起,为自己鼓劲儿加油

在闵行,有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因戏剧而相聚,因戏剧而走到聚光灯下,圆了一个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舞台梦,他们都来自颛桥的百姓剧社。前两天,他们刚刚在颛桥文体中心连演了5场原创话剧《老街》,这部戏所写的,也是他们和身边人共同经历的故事。

创作 从身边事开始

颛桥老街旧区改造时的一幕幕在剧情中闪过:暴雨声中,老街房屋漏雨严重,阿婆却担心房屋被拆迁,不理会街坊邻居的劝说,坚决不撤离;周家爷叔与老伴杨阿姨是半路夫妻,相濡以沫过了半辈子,谁知到了房子分配时,杨阿姨才发现老伴瞒着她做了手脚;老街旧改征收指挥部的干部成大志,与父母住在老街快30年,可谁知父亲与前妻的女儿突然从国外飞回来,要分一杯羹……

“将这些老街旧区改造过程中鲜活的场景搬到舞台上,让老百姓演自己的生活故事,才真实,观众才爱看。”该剧导演童凌介绍。《老街》的所有演员都来自这个非专业的百姓剧社,童凌是导演,也是剧社的指导老师。除了《老街》,去年剧社还请了颛桥本地的编剧,以颛桥地区的历史为素材,创作了话剧《1949人民代表》,同样深受欢迎。

在《老街》中饰演吴大叔的陈松,是一家机械贸易公司的部门经理,他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见证了颛桥的发展变化,这次能参与话剧演出,意义非凡。”饰演韩师傅的翁伟超,同样是颛桥老街的原住民,他说:“与其说是我参演这部剧,不如说是这部剧让我重温老街生活的时光。”

分享 从一碗饭开始

《老街》最后一场谢幕后,剧组人员都聚在后台,童凌特意订了一份蛋糕,上面写着“相‘剧’”,感恩这场相聚。31人组成的演员队伍里,最年长的70岁,最年幼的只有5岁,有的是学校师生,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企业职工,还有的是退休工人。

4年前,童凌刚刚开始接手百姓剧社时,就感受到了闵行居民对戏剧的热情,“来报名的人太多了。”第一节课,她采用的是故事剧场的形式,邀请大家分享各自最难忘的一顿饭。一开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自然,但一人开了头,很快,其他人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自己吃过的那些饭,于是有了剧社的第一部作品《三味一生》。

大家平日里都要忙本职工作,时间是最大难题。从8月开始排《老街》起,社员们就主动把每周六上午9点到下午9点的时间留给了剧社,其他时间,大家则像平时上课分组训练时一样,按照各自的剧情定好排练日程。虽然演员都是业余的,但是《老街》的灯光、舞美、音响,都配备了专业团队。该剧监制、著名演员吕凉看完后感慨:“舞台呈现非常工整,在群文团队的话剧演出中,是拿得出手的。”

改变 从戏剧课开始

童凌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读研期间,就开始跟着老师研究戏剧教育,在她看来,戏剧天然有教育的功能,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更轻松地传递信息。这些年,她在颛桥的吕凉戏剧艺术发展中心,把戏剧送到了中小学生、监狱服刑人员、视障听障人士等不同人群身边。

改变显而易见。百姓剧社成员林唯是闵行中学的副校长,也是历史特级教师。平时的工作中,林唯会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中,比如扮演雅尔塔会议里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偶尔,她也会有力所不能及之感,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

两年前林唯进入剧社,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以学生的身份,做一张白纸,看看老师会如何带她。童凌的引导和鼓励让她受益匪浅,吕凉和妻子宋忆宁的到访更让她惊喜非常:“我们表演时经常拿捏不准具体角色的尺度,吕老师一到场,我们马上就觉得不一样。专业示范在那里,我们就知道还可以往哪个方向突破。”

《老街》里,演员们与老街再见、与过去生活再见,圆梦搬新居,奔向蒸蒸日上的红火好日子。生活里,百姓剧社的故事还会延续,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话剧演员,而是一群有趣的人,一起为生活做一些锦上添花的点缀,让日常变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