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山河日新,精神不灭 丹东上海两地找寻那一场战争留下的记忆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2/3版: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2020-10-23

丹东上海两地找寻那一场战争留下的记忆

丹东 鸭绿江断桥边的彭德怀与志愿军战士群雕 特派记者 张龙 摄

上海 毛霜庭捐出丈夫的脚模、军毯与志愿军慰问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英雄部队传人:责任永远记心间

今天上午9时,丹东举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敬献花篮仪式。

7时多,烈风已吹得树摇枝摆,可许多参加者早已整齐列队于抗美援朝纪念塔前,静候庄严时刻。记者顺着英华山向上眺望,纪念塔位于视线中央,“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映衬下熠熠生辉,其高度恰好为53米,寓意志愿军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血战后在1953年赢得伟大胜利,而塔的下部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着和平、胜利和友谊。今天丹东降温很大,但十位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老战士依然来到现场,向牺牲的战友表达一份炽热的感情。

9时整,仪式开始,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场肃立,人们脱帽低首,向志愿军烈士默哀。礼毕后进入敬献花篮环节,解放军仪仗大队的礼兵持枪分列纪念塔台阶两旁,两名礼兵郑重托举着习近平主席敬献的花篮,伴着《献花曲》的节奏拾级而上,摆放至纪念塔前,花篮缎带在风中微微飘拂,仿佛是今天的幸福正向昨天的牺牲表达敬意。献完花篮后,全体参加者环绕纪念塔,瞻仰英烈事迹,整个活动持续约20分钟。

在现场,记者遇到参与仪式的空军四级军士长陈先金,他就在志愿军空军奋战过的场站服役。“作为英雄部队的传人,我感受更多的是责任。”他表示,在极其悬殊的力量对比下,先烈用血肉之躯把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我每天都在志愿军战斗过的战位上执勤,就如同时刻接触到崇高的心灵,听到响亮的声音,永远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前进。”陈先金说,“参加敬献花篮活动后,对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英雄的城市,和勇敢热情的人民,我更感到一种不能用语言说明的热爱!”

特派记者 吴健(本报丹东今日电)

志愿军遗孀捐献“特殊脚模”:牺牲不能被遗忘

明天,位于奉贤区永福园的“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新馆将揭幕。在修缮一新的展馆内,陈列着数百件展品,默默讲述着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在诸多展品中,一对石膏脚模引人注目,这是一位成年男性留下的脚模,大小却如同孩童脚型一般,看不到一根脚趾。

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脚模的捐赠者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遗孀,她的丈夫入朝作战,在冰天雪地中被严重冻伤,回国后制作了这对“无趾脚模”,用来定制矫形皮鞋。老人名叫毛霜庭,今天上午,在位于虹口区车站北路的家中,她向记者讲述起了脚模背后的故事。

毛霜庭老人今年81岁,她的丈夫叫梁皓东,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六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二连政治指导员。梁皓东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他的十个脚趾就是在朝鲜战场上被冻伤截除的,因此才有了这个无趾石膏脚模,只有穿上用这双脚模制作的皮鞋,他才能用稍微正常些的姿势行走,而平时在家都是用脚后跟走路。

“那场战争打得太惨烈了。”毛霜庭告诉记者,在丈夫1983年去世后,她曾经回访过他的战友。据战友回忆,梁皓东入朝仅仅两个月,就遭遇了一场恶战,他和一群伤病员在一个山洞里躲避空袭,4天4夜没有吃饭,最后还是梁皓东拦下一个运输弹药返回的车队才带着一群伤员回到后方。

“除了枪伤,还有冻伤,后来他的身上留下十处战伤。”毛霜庭说,战地医院的医疗条件非常艰苦,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才保住了他的腿,但十个脚趾都没保住,从此只能拄双拐行走。

回到上海后,梁皓东与毛霜庭成为了同事,虽然两人年纪相差将近一轮,而且梁皓东还身有残疾,但从小崇拜英雄的毛霜庭还是爱上了这位品貌俱佳的退役伤残军人,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婚后两人感情和睦,但梁皓东一直饱受伤病困扰,毛霜庭经常看到丈夫一声不吭地自己为伤口换药,但从不影响工作。1983年,梁皓东因为伤势反复发作最终恶化,不幸去世。“和他在一起,只有20多年的婚姻,我为他守寡33年,拉扯孩子长大,尝尽艰辛但我终身不悔。”

这次毛霜庭捐献的物品,除了脚模之外,还有两只慰问袋、一条军用毛毯、一套《志愿军一日》丛书。其中,军用毛毯是从敌军处缴获的,梁皓东就是盖着这条毯子被担架抬回国;而《志愿军一日》记录了当年前线战斗生活的点滴,是非常珍贵的绝版资料。

“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不是军人,但也深受其害。”毛霜庭说,丈夫因战伤恶化去世,也是为国捐躯,虽然直到现在想到他还是会心痛,但作为遗孀,她有责任把他的故事告诉大家,让丈夫的精神和牺牲不被遗忘。

本报记者 李一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