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俊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插佩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流传至今,又蕴藉了感恩敬老的寓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今,小区一处颇为雅致的地方,倒与这孝老尊老之内涵颇为相合。那是一条带有古朴纹路的木长廊,两侧绿树阴浓,垂枝掩映。廊腰缦回,涉以成趣,是闲坐休憩的好去处。抬头望去,木廊门楣上嵌着“二十四孝廊”的标牌。
“百善孝为先”,“孝”是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族群关系的道德准则与人伦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精髓。众所周知,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人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孝亲故事。乍一看,长廊上方的一块块标牌,应该是从“虞舜孝感动天”,一直到“朱冒寿弃官访母”为止的《二十四孝》故事。但细看,却是十足的“现代范”,满满的“接地气”。从第一孝“膳食科学、营养得当”直到第二十四孝“政府关爱、社会提倡”。包括老人起居健康、饮食卫生、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社会关系、移风易俗、子辈物质精神赡养,社会敬老风尚与制度保障、法制建设等多主体、全领域的宣传内容。不仅囊括了个体,还包括精神、社会制度层面,全面、多角度地传播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理念,显得很有时代感、科学化与创新性。
诚然,“孝”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与制约,存在不少过时的糟粕。古代二十四孝,已有相当部分不适合现代文明。比如“愚忠愚孝”,“芦衣顺母”,继母对孩子不好,孩子恪守“孝义”,隐瞒真相,如不是父亲看到衣服里的芦草(不是棉絮),恐怕孩子就要为“孝”冻死。又如荒诞离奇,不合科学的“卧冰求鲤”,用自己体温融化冰面捉鲤鱼,这明显不合人体常识。传统社会中的“孝道”,被统治阶级强化为宗法制度、政治伦理的精神基础,不断极端化、神秘化、愚昧化。这样的所谓绝对服从、传宗接代、厚葬久丧、愚孝作忠等,都是我们需要摒弃的封建糟粕。
破而后立,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要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有机统一起来,鉴别对待、扬弃继承。我所看到的“新二十四孝”孝廊中的内容,就是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现代审视,以理性、辩证、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观念,使之与现代礼俗、科学文化、时代发展相融相通,这是基层“孝”文化宣传与创新传承的良好典范,相信有此实践的,远远不止这一处。
重阳重思“孝”。树立正确的孝道观,让新时代“孝”文化更好地滋润每个人的内心,理应是值得推广的“重阳”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