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智慧快餐 不希望你醉 淡然 天井 靠背长椅回来了 重阳观“孝廊”有感 当年豫园读夜书 表白秋天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10-25

当年豫园读夜书

潘志豪

1954年夏,我从宪成小学毕业,眼看就要开学了,还没有落实到哪所中学,有点急了。一天,我在城隍庙九曲桥边的糖业小学门口,看到招中学生的消息,赶紧回家拿了小学毕业证书去报名——那时我只有11岁,只觉得在花园一般的校舍里上课,简直就像一跤跌在青云里。

由于是草创时期,生源和师资不足,学校当时的名称是“建光补习班”。每天,必须在小学生放学后,才轮到我们这些中学生进校。上课时间从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8点半。

说真的,我很喜欢读夜书。上午可以睡懒觉,看闲书,晚上放学后,可以穿越黝黑的城隍庙,领略它夜幕笼罩下的那种朦胧神秘的美……

当时,“建光”的师生只知道它是一座私家园林。由于历经战乱,豫园给人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但是,画栋雕梁的楼堂轩阁、剔透玲珑的假山小径,还是很吸引我们。“建光”当时已经在有意识地保护园内之物。平时,楼台馆阁都大门紧闭,“三穗堂”作我们的大礼堂,但也不准同学在里面玩耍。“点春堂”好像只开放过一次,是举行联欢会时,用课桌拼成一座简陋的舞台。

那时,我们草草吃完自带的晚餐,就在这座“江南古典园林的一颗明珠”里,放浪形骸地玩起“官兵捉强盗”。年少无知,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焚琴煮鹤”的行为。

终于,其他班级的一个冒失鬼,在玩耍中损坏了一大块假山石。平时对学生极其和蔼的校长陈德生(后曾任大同中学校长)勃然大怒,在三穗堂召开大会,通报此事,并告诉我们:这座豫园已有四百年历史,而点春堂在100年前曾是清末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部……陈校长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损坏事件。四十多年后,我和当年的老同学去探望老校长,老校长对此还记忆犹新。

翌年,“建光”从豫园迁出,搬入阜民路的新校址,门口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校名:建光初级中学。

1957年,我毕业后考入了市重点中学。这也许可以说明,我的母校当时的教学质量是不错的——当然,那已是后话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