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沪谚熟语印 谈谈买米搿桩事体 手里勿来脚里来 记忆里个梅干菜烧肉 格陵兰岛乘“飞巴” 秋日里来吃秋果
第22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0-11-08

手里勿来脚里来

文/叶世荪

“来三”是上海人经常放在嘴边的用词,表示行、可以、能干;加上否定词“勿(不)”,就是相反的意思:不行、不能、不可以。

“来三”一词的源出,坊间有各种传说。清代《吴下谚联》中,有源自科举作弊的“来字三号”说;1999年出版的《上海掌故辞典》中,有源自士族衣着的“襕衫身份”说,以及源自山上有寺的“来山来寺”说等等。笔者以为,源头应该就在这个“来”字上,其余的搭配都只是口语带出、慢慢固化了的词尾后缀。理由有四:

一是“来三”一词并无固定搭配。除了“来三”的写法外,清代弹词《合欢图》写作“来杀”:“果然话不虚传,祝枝山实在来杀朵。”清代小说《负曝闲谈》写作“来煞”:“念到十三四岁,更是来煞了”。更有写成“来事”“来四”,含义也基本相同。可见围绕这个词根“来”,搭配完全可以不固定。

二是上海话中有直接用不带词缀的“来”或“勿来”表示“行”或“不行”的现象。至今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还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询问“行不行”说“来(个)口伐?”表示“可以的”说“来(阿)嗒”。2013年出版的《莘庄方言》里注释“来”字的第四种用法,就是“行、能、会”,并列举俗语:“手里勿来脚里来”,意为手上没能耐,用脚躲避、逃跑的本事倒是有的。

三是在现代汉语中,“来”作为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时,就表示有能力或没有能力、可能或不可能。这和上海话中“来三”的用法相当接近。譬如:“来得及”“来不及”“来不得”“做不来”,这些词语中的“来”,都和“过来”“往来”的“来”不同,分别表示“可以赶上”“不能赶上”“不可以有”“没能力做”等。

四是“来”的这种用法在古汉语文献中也可以见到相关的例证。汉代《左传·文公七年》:“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意思是说:像你(赵宣子)这样的德行还不加以颂扬的话,可以去颂扬谁呢?“来”解释为值得、能够、可以。元代杂剧《气英布》:“这英布手脚好生来得。”“来得”表示能干。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不要说后边输了,就是赢得来,算一算费用过的财

物已自合不来了。”卷七:“孟沂支吾不来。”两处的“来”字分别表示“可能”和“不可能”。还有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亻那几家头打我一家头,勿来,我一定

要告诉亻那爷娘。”“勿来”即不行、不可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