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天铃
浦东地区素有“乡风镇雨”一说,意为:感受风的威力要到乡下,领略雨的气势要去镇上。浦东无山少树,几十年前乡间房屋低矮又稀少,大风来了无遮无拦,只能任其肆虐。镇上有小街,街两边房顶上的雨水汇聚成“屋檐水”倾泻到街上,单位面积的承水量绝非乡下旷野所能比。
虽说是“镇雨”,如果镇太小,街道不够长,两边的房屋不够高大,倾泻下来的屋檐水不够多,不够急,也难成大气势。领略镇雨理想的去处是老周浦这样的大镇。在周浦以竹行街为佳,竹行街又以南段为最。这段街道又窄又直,街面用长条花岗石铺成,很整洁,两边都是商铺,房屋大多为高敞的二层楼,抬头仰望有“一线天”的感觉。天降大雨,宽大的屋面上承接的大量雨水,顷刻间沿着瓦槽冲到屋檐汹涌而下,全部倾泻到窄窄的街道上。在这样的雨势下,姑娘们漂亮的油纸花伞、先生太太们轻便的黑纱布晴雨两用伞,都会“折戟”,毛泽东早年去安源时带的那种厚实的油纸伞,用起来也很勉强,倒是贩夫匠人、保姆女佣们用的黄色油布伞,伞面厚实,毛竹伞骨结实,堪当大任,虽然笨重一点。
大雨天走在竹行街上,撑把油布伞可保上衣不湿,要保腿脚不湿得穿齐膝高的雨靴。这并非因为街上积水,而是滂沱的屋檐水从二楼屋顶直泻到街石上,溅起的水也很厉害,瞬间就会使裤脚湿透。没有高筒雨靴的普通民众,只要穿短袖短裤,光脚穿木拖鞋,撑把油布伞,也可保衣裤基本不湿。
大雨中的竹行街,一切看上去都迷迷茫茫的。店家没有生意,店员双手撑着柜台抬头看雨,透过从屋檐挂下来的水帘望去,影影绰绰地像一只只端坐在柜台上的猴子,怪不得人们戏称店员为“柜台猢狲”。
竹行街的屋檐水如此厉害,长年累月有没有滴水穿石的情况?有,但是很少。一家很小的铁匠铺,房屋低矮简陋,门前的石头上被屋檐水滴出了一排深深的凹坑。而那些高敞的二层楼前没有丝毫滴水穿石的痕迹。矮房子能滴水穿石,高房子倒不能,我童年时就注意到这个现象,但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渐渐悟出了道理。
我国古代的营造工匠凭经验知道,把瓦槽做成上陡下平的凹形曲线,比做成直线,雨水下泄更快,屋面不容易漏水。竹行街上好房子的瓦槽都是曲线形的,而差房子的瓦槽是直线形的。前者的屋檐水水平速度较大,雨急雨缓落地点前后偏差也大,较高屋面的屋檐水落地点偏差更大;而后者的情况正好相反,不管雨势如何,每条瓦槽里下泄的水几乎都滴在地面上同一位置,假以时日,就滴水穿石了。我国那些豪华古建筑的屋顶都呈凹形,不但美观,还避免了滴水穿石的危害。西方古建筑的屋顶是没有凹形的,直到近代有数学家发现了一条曲线,并证明了小球从高处的A点滚到低处的B点,沿这条曲线花时最少,才开始有了凹形屋顶。这种按数学曲线造出的屋顶比我们按经验造出的,当然更好。有科学史研究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技术领先于西方,但我们的技术没有发展成科学,近代西方科学兴起,我们就落后了。从竹行街的屋顶看,此言不虚。
竹行街的雨有人文性,把“镇雨”一说演绎到极致;竹行街的雨也有科技性,诉说着屋面形状与滴水穿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