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永不落幕 文化智造  长三角领跑
第6版:文体汇 2020-11-22

文化智造 长三角领跑

盘点今天闭幕的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

戏曲机器人

上图展区《上海画报》与《新闻报》展台 本报记者王凯摄

剪纸展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戴上VR眼镜“云游”一番

5.4万平方米展厅,超过1000家参展商,包括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1家海外文化机构;举办了1场主旨论坛,12场主题论坛,66场发布活动,14场专题经贸配对会;截至昨晚,展会前3天现场达成签约20余场,实际交易金额3.8亿元……今天上午,在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新闻通气会暨颁奖典礼上传来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从第一届起步,到第二届跨越,再到今年的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的参展规模、办展水平、社会影响有了新的提升。

走过三届的长三角文博会,除令人欣喜的数据之外,我们学到了什么新知,收获了多少朋友,交流了哪些经验,又增长了几多信心?

底子好 潜力也大

“2018年,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31.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5.85%,高于全国4.30%的平均水平……”昨天上午,《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在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主旨论坛上重磅首发,数据不会骗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份额在全国占比高,总量保持绝对优势,可以说,文化产业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多年来,长三角的文化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重约30%。刚刚发布的第十二届文化企业30强中,长三角就有10家上榜,占比达三分之一。尤其可贵的是,长三角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匹配。2018年全国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827.4元,沪苏浙皖的数据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早在2018年就突破了人均文娱消费3000元,达3008.5元。

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上还集中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三分之一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的发明专利……3年来长三角的文化产业不仅增速和体量上领跑全国,对于文化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底子很好,不过发展潜力还很大。前天举行的2020上海版权贸易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英富曼中国董事总经理龚康康介绍,中国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授权市场之一,去年授权商品零售额达104亿美元,同比增长9.7%,“但份额仅占全球3.6%,国内IP市场孕育着极大的产业潜力。”

双“影”擎 上海模式

在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见上图)曾因完美演绎“上海服务”而大放异彩,到了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它代表的影视产业服务“上海模式”,已在全国落地生根甚至开花结果。不仅如此,今年它还首次和成立不到一年的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联袂参展,“我们希望打造上海影视产业服务的双‘影’擎。”昨天上午,中宣部副部长傅华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慧琳一行到展厅视察,两家机构的负责人于志庆在汇报时这样说道。

“让我们欣慰的是,上海影视产业服务双‘影’擎所代表的工作理念,已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了诸多结合当地实际的‘本地版本’。”于志庆说。比如,长三角各地在拍摄服务方面都学习上海,已完成了取景地的分类,目前《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已经编辑完成;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效仿“上海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组建了拍摄服务机构的,已不下15家,区域覆盖西南到成都、重庆,东北到长春、哈尔滨。

展商在进步,长三角文博会本身也在不断进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经过国际展览联盟的严格评审,今年9月长三角文博会一举获得世界展览业最重要的UFI认证,成为拥有国际展览资质的品牌展会。这一成果为展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参展商和国际观众:瑞士创意中心首次组团参展,组织了6家瑞士创意设计企业亮相;海外参展商GAA全球艺术品机构组织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约90位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参展,现场交易量约20%,预定交易超60%。流连展厅,我们不难发现,今年展会,面积更大了,服务更细了,洽谈空间更多了,项目推介更实了,哪怕组织办展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本届展商数量不降反升,参展单位和公司最终达到1011家,同比增加13%,一大批文化产业重点企业以强大阵容和前瞻视野亮相,显示了变局中开新局的蓬勃生机。

云互动 化危为机

如果说这一届长三角文博会的背景是全球文化产业正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那么也可以说,“化危为机”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特点。以“智能化、新视听”为重点,兼顾5G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技术,突出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展览展示内容明显增多了,也变强了,“云互动”实打实成为第三届文博会的亮点。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出的勃勃生机,让人欣喜、兴奋。尤其它并不局限于政府牵头的“大项目”,也不止在腾讯等互联网大企业中生根发芽。在江苏馆,苏州千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康力球”这几天就很“红”。

它,酷似大热影片《流浪地球》中球形方向盘,一经转动,便将观众带入一场有趣的野外“跑酷”。球内的传感器配合软件,让使用者面前屏幕上的动画游戏及时根据人的动作给出回应,“连接”起现实和虚拟的两个世界。“这一款康力球好操作,易上手,灵敏度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康复训练和幼儿教育,”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期我们还会对游戏画面、人物动作进一步做出细化,来适应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

“智造”赋能人文创意,不仅可以加速虚拟现实商业化应用,还能帮助传统戏曲艺术释放出更加感染人心的力量。文博会现场,江苏省演艺集团展出的20个戏曲机器人曲艺表演,赢得观众的交口称赞。据介绍,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背后是高精密度多传感器设备捕捉传统戏曲演艺的舞蹈、手势、走位等,再将戏曲动作转变为数字化格式,最后通过人形机器人展现这些海量数据。戏曲版权数字化再利用,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近现代观众。

首席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