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将于11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4号馆举行。自2015年创办以来,博览会以多样的互动形式和体验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观众,被赞为“一个可以玩的博览会”。今年,博览会引入了“非遗+”的概念,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体会非遗手造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届博览会以“协同创新、快乐前行”为主题,展览面积达9000平方米,将有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非遗项目亮相。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设计师和手工品牌企业虽然受疫情影响无法来到现场,却也将最新产品送来进行展示。本届博览会还首度开辟线上展区,让千里之外的手造爱好者们也能“云”上逛展。
非遗+文教
非遗手造,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又能锻炼人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一直受到许多上海市民,尤其是亲子家庭的青睐。本届博览会首次成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教结合”支持项目,将非遗与文教结合,推出丰富的非遗美育体验课程。
展会期间,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将为观众提供50门不同非遗项目的课程,体验名额达3000个。每门课程都根据节气的传统习俗设置,例如遵循“惊蛰祭白虎”的习俗,展会将推出“虎虎生威山西布老虎制作”课程,而对于指示农业耕种时节的“芒种”,展会则推出“万物生长玻璃马赛克制作”课程。节气文化与非遗手工艺的巧妙碰撞,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除此之外,上海各学校、教育机构、城市手工品牌等,也会在现场提供近千门手造体验课程。
非遗+扶贫
非遗传承与扶贫工作的结合,则让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的平台,成为全国贫困地区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视野的舞台。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全国先后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走出文化扶贫的道路。本届博览会邀请了各地的非遗扶贫工坊带头人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带来蜡染、刺绣、编织、竹编、泥泥狗、铁艺灯笼等来自藏族、苗族、彝族、白族、土族、羌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非遗项目。其中,西藏的尼木藏香,云南的白族扎染、彝族刺绣,以及黑龙江的树皮工艺、鱼皮衣制作工艺等都是第一次亮相。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说:“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正在将上海的市场分享给全国,帮助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我们也将全国各地优秀的传统非遗项目引入上海,满足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非遗+文创
传统非遗的传承,不仅要“守得住经典”,还要“当得了网红、掀得起国潮”。国内外优秀文创设计师和品牌的加入,让传统非遗手工艺越来越“潮”,越来越活跃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大孚飞跃与上海崇明土布推出的联名款帆布鞋将亮相本届博览会,让许多年轻人认识、喜爱非遗土布,也为国潮品牌增添了更深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深受国风爱好者们喜爱的网红品牌曹素功徽墨和汉未央汉服社将在展会现场开设体验区域。其中,“汉未央”将在展位上建起一座“大汉宫殿”,观众可以穿上汉服,感受在古色古香、庄严辉煌的汉宫中漫步、留影的独特体验。扎根上海红色历史文脉的中共一大会址文创、海上文创精选产品等红色文创产品,既严肃又不失活泼与趣味,为红色文化插上非遗文创的翅膀,飞入年轻一代的心间。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