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致敬前辈 上海40后作家乘风破浪 南陈北李 相逢上海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0-11-26
书写时代风云和内心呐喊

上海40后作家乘风破浪

叶辛、宗福先、竹林、王纪人、罗达成、王小鹰、王晓玉、谷白、殷慧芬、彭瑞高、张重光……这些“40后”上海作家组成的丛书《上海文学名家文库·40后卷》(见上图)设下一场上海文学的年代盛宴,他们的作品当中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代风云和内心呐喊。

昨天下午,在上海作家协会,这些作家与批评家们再次相聚,他们以“青春的回声”为题畅所欲言。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我们看到了后浪的汹涌澎湃,我们也要看到前浪曾经的汹涌澎湃。历史一个一个环节走来,前浪还没有过时,还在唱着青春的歌曲,还在发表作品!”

半壁江山

上海文学一度占据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40后作家作为新生力量开始为上海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带来新的变化。这套丛书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上海40后作家的创作风貌,收录的作品体裁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影视剧本等。

“在我们整个新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是作出重大贡献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以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为例,“宗福先当时就是代表了民心,代表了民情创作了这个作品,推动了中国的文学改革,这个很难得。这样的作品只有在上海发生,是牵动了上海人民全国人民的心的重大事件。作家说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从文学理论上就是一种良知。”他还观察到这个作家队涌现出有文化,有理想,又有主人翁抱负的一批工人作家队伍,对当时上海都市文学的建设和都市文化的建设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社会主义文学的遗产,这个遗产可能是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作家殷慧芬的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收录了《楼上楼下》《仇澜》《哥哥的罗曼史》等八篇以石库门为背景的小说。宗福先收录的就是《于无声处》。彭瑞高的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收录了《逃匿者》《子非鱼》《蓝鸟》等五篇2010年后创作的作品,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书写城市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和情感上的困惑,探讨了城市大背景下每个人可选择的生活方式。

每一本书都是沉甸甸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沉甸甸的,都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青春激昂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

延续文脉

这一群“40年代作家”身上有共同的东西——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正义感,尽管也有苦难,也有不幸,也有磨炼,但是他们不懈地追求光明,崇尚善良。评论家于建明认为,“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从观念、价值观、审美观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作家们大多都是很安于寂寞,埋头创作,作品中可以体味到他们的情感。”于建明还记得作家王小鹰为了作品的真实性,给律师当助理,整整跟了两年,写出了《你为谁辩护》,又写了《我为你辩护》。

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表示:“上海作家的队伍很整齐,从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现在00后都有了,优秀作家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这是我们文学队伍发展壮大的希望所在,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未来,我们的文脉将继续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