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子思论“君子之道费而隐”,陆续引用孔子关于“道”的语录以证之。上文“鬼神之为德”后,又有“舜其大孝也与”“无忧者其惟文王乎”“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三章,叙大舜、文王、武王、周公一脉相承。考虑到本专栏并非全面释读全书,故跳过此三章,直接面对“哀公问政”一章。该章内容很重要,亦十分精彩,但文字太长,不得不划分为几个段落解读。
第一段很少生僻字词,现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如下: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措施,记录在典籍里(意为现仍可查阅)。他们活着,他们的政策得以实行;他们已逝,他们的政策就停滞下来。人之道在于让国家尽快昌明,地之道在于让树木迅速生长。所谓政治,就像蒲苇一样容易蓬蓬勃勃,而根本在于人才。选拔人才要看他是否身正;提高自身修养,要靠君子之道;确立君子之道,要靠仁爱之心。所谓仁是就人际关系而言,爱自己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指的是合宜,做事得当,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亲人根据亲疏降等,尊敬贤人也有远近之分,这是礼制决定的。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身;修身,不能不侍奉双亲;侍奉双亲,不能不了解人性(‘知人’与其说是了解人,不如说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不能不了解天道。”
其中,“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一句,放在此处有些费解。经查,与后文重复,是为误植,当删。
以上即引文大意,通读之后尚需说明几点。其一,为政在人。孔子认为,治国根本在于有无开明君主和贤能辅臣。这是孔子的肺腑之言。后人诟病儒家人治思想,原因在此。人治是治国方略的一个基础方面,但不能代替其他基础方面;尤其是与法家思想对比,其法治的不足或欠缺就是最大短板。孔子也提出过礼治等重大主张,但终归不完整。秦统一中国后的两千余年间,历代统治者大多是儒法并举,有人说是阳儒阴法。事实不是纯粹的人治局面,但人治的弊端仍暴露无遗。由于孔子的影响太大,也由于明主与昏君交替演进、贤臣与污吏相互掺杂的历史被反复宣传,所以对好皇帝、好官儿的渴望,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愿景。
其二,修道以仁。《论语·里仁》说“志于仁”,又说“志于道”,可见仁与道相通。《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道与仁又有所区别。道,本是泛称,天下共有的人生之路,或共有的社会道理。孔子所循之道,是其中的正道、大道。具体地说,道往哪里走,怎么走,其方向、途径、方法以及一步步的实践,核心都是仁,可称仁道。所以说“修道以仁”。
其三,知天。文中“思”字为语
助词,无具体意思。修身、事亲、知人、知天,有个顺序,根据原文语意,前一步建立在后一步基础之上,结果知天成为一个大前提。有人不免疑惑:修身不是从眼下一言一行做起,觉悟日益提高,境界不断升华,最后达到知天吗?是的,这是人生实践的必由之路。
然而,从理论上说,以知天为最高指导,然后由上而下步步落实,又是理所当然的过程。如今之首先确立正确的三观,而后才可以认识社会与人生,才会不走歧路。由上而下,是讲理论指导;由下而上,是说实践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