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舞剧《石榴花开》是一部以安徽花鼓灯为舞蹈素材的作品,讲述了淮河岸边两代花鼓灯艺人的艺术人生和情感纠结。
舞剧开场就很有代入感,舞台边侧三三两两地坐着乡村打扮的演员。舞台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可转动的圆盘,也是演员的主表演区。随着圆盘高低起伏地转动,演员们在不同区域、不同的高度变换方位,给原本单调的平面舞台增加了灵动感和多视角。在这个多变的舞台上,先是一群小伙子欢快地跳着流行舞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后,舞剧的主角“老兰花”上场并绕行其间,他沉浸在花鼓灯的表演中而忘却了周围的世界,外界的喧嚣热闹与他内心对艺术的执着固守形成对比,也为日后“老兰花”与儿子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儿子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而父亲却希望儿子继承他的衣钵。
剧中的“老兰花”是一位花鼓灯民间艺人,他对花鼓灯的热爱俨然随着岁月的增长融入了生命。这一点除了体现在他沉浸于自我的艺术世界中,之后还有一段精彩的独舞也表达了他对花鼓灯的挚爱之情。无论何时,只要花鼓灯的节奏响起,“老兰花”立刻就像被“勾了魂”似的进入角色,在纯粹的花鼓灯舞蹈语言的揣摩中,塑造出花鼓灯民间艺人的形象。这段舞蹈不仅准确地运用和体现了花鼓灯的动态语言和审美特征,也在“老兰花”全情投入的表演中展现出他的内心世界,那种为艺术而忘我的人生状态显然体现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生命情怀。
然而,这种境界和情
怀未必被年轻人所理解,“老兰花”父子的矛盾纠结体现在对花鼓灯艺术的传习上。剧中通过“丢扇子”“抢背包”等戏剧化场景强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简单的处理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要走、一个要留”的冲突。相比于一般舞剧对剧情构织、矛盾冲突的重视和渲染,舞剧《石榴花开》显示出更多的艺术自由,是通过一个个舞段的编排和连缀实现叙事,从而使舞蹈摆脱了叙事的“包袱”。因此,舞剧的结构和舞蹈编排也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剧中的舞蹈以安徽花鼓灯为主要元素,据了解,仅蚌埠花鼓灯就有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难度高,瞬间舞姿复杂多变。编导不仅从外在动态上将这些丰富舞蹈语汇和技巧融入舞剧、融入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而且也在内在精神上抓住了民间舞蹈扎根沃土的昂扬活力,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看到了充满生命自由力量的舞蹈。
这是一部不被舞蹈表演程式、舞剧结构概念束缚的作品,却又不失花鼓灯的舞蹈元素和贴切的舞剧表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花鼓灯,舞剧《石榴花开》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实现活态传承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