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玉红)历史建筑修缮的“十八般武艺”有了系统学习、训练、考核基地了。今天上午,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承建的实训基地揭牌,将向更多学员教授历史建筑修缮技艺,这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历史建筑修缮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45传习工坊)。
将滚筒浸入水桶泡软,蘸取清水,将墙面刷湿……今天上午,负责拉毛的工人周正丰正演示拉毛技艺。看着潮湿的墙面渐渐地泛白,他拿起水泥铲刀,刮起一刀水泥,披在墙面上,涂抹均匀。十分钟后,他拿起一块板刷,在墙面上轻轻敲击,轻起轻落。“这个操作环节叫做抓毛。”周正丰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拉毛长短完全看工人的手势,手势轻则拉毛粗短,手势重则拉毛细长。
在345传习工坊,一条两百多米长的道路被分成了5段,呈现了上海近百年道路修筑的演变历史。在1910年代的弹硌路面,走上去感觉有些“硌脚”;1920年代的小青砖路,接缝均匀、平整美观;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1950年代,上海出现大规模的混凝土马路;1980年代,透水砖路面兴起,雨后路面不再湿漉漉;2000年以后,彩色沥青道路成为新时尚,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345传习工坊的另一侧,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石库门头、团中央机关旧址石库门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石库门头、中共二大会址石库门头、毛泽东旧居门头、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头6面不同风格的石库门一一再现。这些石库门头的花岗岩门框分别搜集于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等旧住房改造(拆迁)基地,造型、风格等基本与原建筑保持一致,向学员展示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风貌。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上海市进一步加强本市住宅修缮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继345传习工坊之后,还将设立两个上海市住宅修缮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