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新书速递 间谍们的镇魂歌 人类的终极命运是什么 《头等舱》:她们的故事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12-20

间谍们的镇魂歌

◆米兰

英国知名间谍小说作家约翰·勒卡雷于12月12日去世,享年89岁。他的新书《间谍的遗产》(下文作《遗产》)简体中文版今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距其处女作一个甲子。近六十年间,勒卡雷用他广为人知的几部作品创造出一个独立的间谍宇宙,围绕乔治·史迈利这颗象征智慧与人性的恒星转动。

《遗产》的书名透着浓浓的恋旧情怀,尽管史迈利“很讨厌怀旧”(《史迈利的告别》),然而当今时代,往昔穿梭于危险地理边境的间谍确实正让位给信息技术、骇客与无人机,对钟情老派间谍文学的读者而言,告别注定难免,可一次告别太唐突,根本不够。于是这一回,作者从时间书架深处翻出史迈利宇宙的早期记录,带我们穿越秘密、骗局与杀戮的迷雾;这一回,他带我们重回东柏林。

事关《柏林谍影》所讲述的某次圆场行动,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代号“横财”,参与行动的特工和他的情人双双命丧柏林墙。时过境迁,退休特工彼得·吉勒姆成为新世纪的故事主角,作为当年行动的主导人之一,被迫卷入针对情报机构的诉讼调查——不如说是一次清算,由从前牺牲者留下的子女发起;当今清白的一代清算过去有罪的一代,即便父辈所做的一切“在当年的情境下根本称不上罪孽”。

史迈利曾经的爱徒,英法混血的情场高手,如今已至暮年的彼得·吉勒姆从法国西海岸养老地回到英国,坐在自己一度奋战其中、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安全屋内,拨开真假档案的故纸堆,在追寻当年行动真相的同时,也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沙拉特的教诲、圆场的导师与同侪、惊心动魄的行动任务,以及那些他爱过的女人——“唯一的爱,一半的爱,四分之一的爱”。

《遗产》带我们回到过去的时代,熟悉的战场,宛如一次久违的招魂,唤醒勒卡雷作品中最刻骨铭心的几个母题。或许出于自身经历,父子关系往往构成其小说人物的动机,这一点在充满自传色彩的《完美的间谍》中表现得登峰造极。乍看之下,《遗产》里只有一对父子,不过倘若稍加留心,就会看到彼得是如何把无缘情人的遗孤看作自己的儿子,而那位已然退隐国外却仍对所有人产生影响的史迈利,又是如何与手下形同父子——养父与养子,本来就是间谍行当里“最坚不可摧的一种关系”(《荣誉学生》)。爱与谎言相互纠缠,则在彼得身上集中体现。永远缺席的妻子,一如勒卡雷生命里缺席的母亲。必须承认,塑造女性始终不是勒卡雷的强项,此次的新作也不例外。

不论如何,还是要感谢《遗产》,让忠实的勒卡雷读者与这些魅力十足的男人再会。我们透过不断跳动的怀旧视网膜再一次看到:不信爱之神话却对少年犯儿子坦承爱意的阿历克·利马斯,堂吉诃德情怀作祟而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的彼得·吉勒姆,甚至当年意气风发的比尔·海顿,言谈间大开法国同行与吉姆·普莱多的玩笑;而今驼着背的吉姆,对孩子们口吐法语粗话时依然毫不留情;当然还有乔治,永远的乔治,该有一百来岁了,全然抛弃英国绅士的着装品位,隐居德国,身陷有关过去罪愆的辩证泥潭,而不论作者本人是否愿意承认,这样的过去正是间谍文学最好的年代。我们还会看到,即便宽厚如史迈利,也对天真善感的丽兹们游街的行为不以为然(“但愿和平真能如此简单”),就这一点来说,他是对的,因为到头来反而是他们,确实是他们,无名无姓乃至无情的间谍们,“躲在灰色幕布之后”(《莫斯科情人》),对我们诉说他们如何“守住了和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