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洁
在传世的线装古籍中,有一种特殊品种的小型图书叫巾箱本。据《南史》卷四十一载:“衡阳王钧,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以备遗忘……曰: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据此说推断,巾箱本之名应起于南齐。可见巾箱本出现渊源之久远。
巾箱本古籍,流传至今能见到的,大都是每册和一个成年人手掌大小相似的,有的更小似一只香烟盒。
清中叶以前多为雕版。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外国石印技术传入中国,又出现了石印本的书籍。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石印本巾箱本书籍比雕版书字迹更小,但就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比起雕版书就差多了。
我自己收藏的古籍中有巾箱本书多种:尚可观赏的有清康熙年间芥子园刻本《绘像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套,白宣纸本线装。全书5本分为8卷。正文以外夹批带注。小书8厘米宽,13厘米高。书内文字版框单页宽6厘米,高9厘米。竖排版单页16行,每行15字。每字4毫米见方,宋体字笔画清晰方正挺拔。更可赞叹的是:第一本开头汇刻木版插图22幅。每幅前配有相关情节诗句两句。剧情画面构图丰满严谨,刻画精美传神。其中人物、树石、花卉、楼台宛若界画,线条劲健细如蚊足。人物皆为整身绣像,表情神态行动举止各依书中情节,生动自然。绘画场面完整,层次分明,堪称古代微型版画之绝唱。此芥子园刊本《西厢记》在现当代研究者中尚未见有论及者,待以后就教于专家。
在我的藏书中还有巾箱本石印《小题多宝船》一套。白宣棉连纸印刷,10本一函。每册书封皮题签书名为玉箸篆体,工整秀雅。第一册前有瀛洲岸吟香书写的序言,序言介绍了本书选辑者为四明名宿陈立甫。书内汇集科举考试用时艺小题文3000篇范文。书页版框高9厘米,宽6厘米,竖排30行,每行51字。缩微小字仅1毫米见方,且是非常清晰的正楷体。可谓石印技术的精品,所以被藏书家推重,称这套书为“科举津梁,考场利器”。
清代国学宗师阮元诗文书画皆精,于金石考据之学独领风骚,《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见附图)为其力作,其中对古文字款识描摹规范,考订精严,不失为研究文字学的善本工具书。此书在清末即有巾箱本行世。我的藏书中即有宣纸本和竹纸本各一套。据近年古籍善本拍卖目录书载,此书已经成为珍稀本古籍了。几十年前我在古籍书店购买时不过几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