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
崇明岛虽有1400年历史,但由于是长江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以及解放前历年西塌东涨的地埋因素,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加之海岛四面环水,信息闭塞,仅存的古建筑体现近代明清时期的江南风格和工匠技艺,倪葆生故居是崇明岛上遗存不多的近代典型建筑。
倪葆生(1884——1958)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商人,他持股经营的堡镇富安纱厂,曾是崇明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今上海交通大学设有倪葆生奖学金(系由家属捐资建立),以奖掖后生莘莘学子。倪葆生故居现位于崇明堡镇财贸村870号,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故居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1391.5平方米,建筑面积944平方米。宅邸东、西、北三面环以防护沟,计房屋29间,白色粉墙面,小青瓦人字形屋顶,筑有冬暖夏凉的重檐走廊和精细的木门窗、庭柱、檐口滴水青瓦上有花边和吉祥图案;圆石垫脚,有条石铺就的滴水阶沿;有丰满的观音兜山墙,高翘的哺鸡脊,古朴典雅。故居墙门高矗,砖雕步尖,斗拱飞檐、四角高翘,十分壮观。门楣上方镶嵌有清末秀才施保昌书写的“承先启后”匾额,彰显出主人处世立身的价值追求。故居有穿堂、前厅、中厅、后厅,两侧连接东西厢房,生动地体现了传统江南水乡建筑在崇明岛的独特风貌,也是崇明地区典型的“滨水独宅”式民居。
自2018年至2020年8月,崇明区政府对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严防赝品”的原则,设计者和工匠们经过千寻百觅,精挑细选,来到同属江南水乡的苏州购置拆房旧木料、瓦楞、地砖等材料。采用当年的传统工艺对“籽筋灰”墙面、卯榫构件等进行修复,重展昔日风采,完整地保留了旧建筑的岁月价值,彰显水岛人的智慧、灵巧和风雅。
漫步在岁月留痕的故居前,举目四望,故居全景尽收眼底。秋阳下的故居高低相间,明媚秀丽,灰砖白墙,素雅大方,端庄中透着秀逸。
故居山墙上那大小适中、轮廓优美、精致得体的观音兜和墙角相对、昂首挺立的哺鸡脊,显得雄壮、威武,为整个宅院平添了几分庄严和神圣。各个房间修缮如故,卧室、厨房、厅堂、书房、辅房等一应俱全,再现当年情景。院中的花卉苗木,造型优美,艳丽多彩,光鲜夺目,那汪井水,清澈见底,焕发出新的光彩。
宅院四周,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据当地老人回忆,故居周围原有玉兰、桂花、桃树、樟树、榆树等多种花木果树,每到金秋时节,果实累累,满宅飘香。但因时代变迁,基本都已枯死,唯有那棵位于宅院西侧沟边的老榆树(据说系主人当年建房时栽种),虽历经沧桑,仍树根苍劲,树身茁壮,枝繁叶茂,静静地诉说着年轮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