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路桥和曹杨路桥
从历年的雨雪冰冻天气大数据来看,武宁路桥和曹杨路桥是普陀区主要的结冰点。每年的寒潮来袭,两座桥都考验着城市运营者的治理能力和智慧。面对20年一遇的寒潮来袭,昨夜今晨两座桥处置及时,应对有序,依靠的就是两座桥安装的“城市大脑”物联感知应用“神器”。
昨天下午5时左右,在普陀区城运中心设施科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武宁路桥桥面上看到了两只形似白色插座的装置。这就是“一网统管”城运系统2.0大数据在武宁路桥安装的两个路面温感智能识别设备,同样的设备在曹杨路桥上也有两个。这种新的物联感知应用“神器”正在普陀区应用试点,今后将出现在普陀区,甚至全市更多路面和桥面上。
昨晚8时28分,在“一网统管”普陀区城运中心的大屏上,路面温感智能识别设备发出低温报警,政务微信“物联处置”同时向市政建设养护应急力量自动发送了“武宁路桥北坡发生路面结冰预警,当前路面温度1.9℃,请关注并安排力量巡视处置。”
晚8时50分,“物联处置”向市政建设养护应急力量再次自动发送了“武宁路桥北坡发生路面结冰预警,当前路面温度1.8℃,请关注并安排力量巡视处置。”路面结冰趋势明显!依靠各种物联感知元,“一网统管”城运系统2.0大数据真正起到更好地研判、指挥的“城市大脑”精准施策、高效处置作用。
晚9时30分,路政养护人员接到普陀区城运中心派单赶到武宁路桥现场。两部作业车,12名养护人员立刻在武宁路桥现场开展作业,排除路面积水,并洒工业盐防止路面结冰打滑。直到晚上11时,路政养护人员仍坚守在桥面,对武宁路桥人行道、爬梯等处撒工业盐6包,帮助车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及时除冰。现场养护人员将固守现场至第二天上午寒潮结束,让桥面“冰点”不再结冰。 本报记者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