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过年门上都会贴门神,厅堂的墙上会挂一些条屏年画,有梅兰竹菊,还有水浒、三国、红楼梦里的故事,非常漂亮。”今天上午,第十五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上海市群艺馆开幕,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吴少华忆起童年对家里的年画依然记忆犹新。本次年俗风情展以“锦画纳福康”为主题,徜徉其间,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年画里的传统文化记忆,还能去“团团圆圆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把自己放进喜庆的年画中。
看老画 拾记忆
年画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世俗生活的生动写照,因为是在年节张贴,张贴后又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海派年画的代表——小校场年画,一幅幅《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图》和《豫园把戏图》等,带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上海。其中不少观众看完《豫园把戏图》后,发现原来当年九曲桥下的湖面上还可以乘船,各种杂耍栩栩如生,百年前的西洋镜今犹在。此外,还有近代的印刷年画,色彩亮丽,上海的时尚流行、时装美女和摩登生活都被画入年画。
一路观赏,我们还能看到《百万雄师渡长江》《女排夺冠》《理想》等我们熟悉的现当代主题年画作品。延安时期,众多美术工作者融入了革命题材紧跟时代,产生了新年画,1949年后我们见到的很多都是新年画,题材更为广泛。展览现场既能看到传统的节庆祝贺题材,还有一批歌颂新中国成就反映人民新生活的年画。很多中老年观众儿时家里都曾挂过这些年画。
现场还有一些与过年有关的年历片、红包、饼干、糖果、糕点等年货盒子以及以牛为主题的各种摆件,烘托出浓浓的年的氛围,并为我们带来一波悠远的“回忆杀”,将年的味道连同美好的祈愿一同送到我们眼前。吴少华会长说:“守护年画就是守护我们的传统记忆。”
听故事 续传统
在今天上午展览开幕式之后,一楼大厅木偶剧《偶戏奇观》通过讲演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体验了四种木偶戏的乐趣,下午又将为孩子们献上“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鲤鱼跳龙门”等经典片段的皮影戏表演和非遗绒绣表演。楼梯旁的走道上,剪纸、吹糖、面塑、柳编、葫芦雕刻、龙凤字在侧厅走道排开,青年中心内市民们正在学写春联和福字。下午报告厅“聆听上海”海派文化系列讲座将为市民讲解“年俗文化和海派剪纸”。满满的年味拉开了一年一度的海上年俗风情展的帷幕。市民将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则之下,体会年的乐趣。
在一楼展厅中,有乔麦的年画文创延伸产品的展出,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人,用“桃花”装点衣食住行,让“桃花依旧笑春风”。乔麦和观众们聊天,她觉得当前年画越来越少走进家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变了,人们的审美也变了,但她坚信年画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生活当中,没有两扇门,我们可以把两个门神合二为一,墙上没地方挂,不想钉钉子,可以装在镜框里,放在案头上。换一种形式,它依然可以守护门后的人们平安。
拍照片 入年画
提起非遗,本次展览还辟出了“纸无止境”非遗特展,延伸了观众关于纸画的理解。展览上有一套《老上海撕说老上海》的系列撕纸,展现了老上海的民俗生活,其中有一幅描述的是:过年前,一位阿婆在院子里,用一只大脚盆洗着全家人的衣服,而窗子里一位阿婆正在厨房里,端着碗忙碌,厨房里吊着几盏灯……这幅作品描述了老上海人几户共用一个厨房的年前忙碌场景。这是老上海人华兴富先生的作品,作品里有他童年石库门的记忆,他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撕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科技发达,随时随地可以记录下我们的生活百态。走到三楼的团团圆圆照相馆,那里是市群艺馆新春保留项目,为市民大众提供一个有仪式感的拍摄全家福的场所,春节前夕它也上了新——在九曲桥湖心亭前,在西式客厅里,在雕梁画栋的回廊上,泛黄的背景,透出老上海风情,退两步一看,原来是从月份牌中“套印”出来的场景。市民拍照的同时还可以自制“月份牌”。走进花样年画,守护传统文化记忆。本次海上年俗风情展将延续至3月14日。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