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荣
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出突出贡献的王振义院士,在86岁那年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如今,10年过去了,王振义院士已96岁高龄。他身体还好吗?日前,笔者在上海徐家汇路的一幢高楼里拜访了王振义。
用“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八个字来形容王振义院士一点也不为过。踏进他三室两厅的居室,就仿佛沉浸在“牡丹园”中: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都挂有牡丹图,有照片,有刺绣,还有国画,一派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氛围。
王振义告诉笔者:“雍容华贵的‘牡丹’与‘清贫’看似一对矛盾体,但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做人要有不断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同时要有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力量,对名利要看得淡,对事业要看得重。这就是‘清贫的牡丹’精神寓意。”
在书房里,王振义指着书桌上一台宽大的电脑屏幕说:“我就靠这台电脑,没有它活不下去了。”王振义72岁那年开始学电脑,直到现在每天都在使用电脑。从2003年起,每个星期四上午雷打不动地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进行由他主讲的教学查房活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学生对他进行“开卷考试”。
王振义说:“这是我自创的特殊查房方式——‘开卷考试’,以补充传统单查房所不能达到的要求。其做法是每周先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疑问、理论和新知要求,将答案做好PPT,在病例讨论时,向各级医生,也包括进修医生进行讲解,这样既解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又起到教学作用。”
如今,这项别开生面的活动已坚持了17年。王振义说:“最近这10年,我的‘开卷考试’答案已经整理成《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专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第二集,两本集子共计42个病例、68万余字。例如第一集中的‘IgG4相关淋巴结病’一病,就是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讨论既解决了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又综述和介绍了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关键和治疗方法。”
“这就是我现在的工作定位——协助科主任查找文献,既对年轻医生提高业务有所帮助,又能不断充实自己。”王振义说:“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我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面,我会把‘开卷考试’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了为止。”
老爷子96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笔者问:“老爷子:您有什么保健秘方?”“哪有什么秘方可言,我几十年来只是坚持了‘16个字’。”
“知足知乐,合理安排,动脑动手,善心宽怀。”王振义说:“字面上这16个字通俗易懂,人人都能理解,但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绝非易事。”
“‘知足知乐’,这里的乐是乐趣快乐,要寻找乐趣。我寻找到‘开卷考试’的形式,是种乐趣。‘合理安排’,很重要,包括不要安排大吃大喝。特别是老年人要戒烟限酒,遇事不要太过兴奋,时间上做到科学安排。‘动脑动手’,我运用电脑检索医学领域最前沿血液学临床资料,既动脑子又动手操作键盘。有时空下来还会听听贝多芬音乐,还会在另一台旧电脑上玩一会儿纸牌接龙游戏,看单位时间内获得分数的高低,锻炼自己的反应灵敏度。‘善心宽怀’,像这次获得的‘未来科学家奖’350万元奖金捐献给扶贫基金会,我就感觉到心底很坦荡、很舒服。”
那天在王振义家拜访,午餐时间到了,老爷子吃了啥?只见餐桌上四菜一汤:炖蛋、炒油麦菜、豆腐皮包肉、洋葱炒牛肉丝,清淡的汤中是几片猪肉+胡萝卜+莲心+香菇。米饭是上海青浦产的大米加了少许黑米煮的。王振义细嚼慢咽地吃了半碗饭,饭后又吃了半只苹果。
王振义告诉笔者,他的早餐是一杯牛奶加两片面包;晚餐是半碗米饭加牛奶的“泡饭”和两片猪肉,外加水果。平时喝点西洋参、黄芪泡茶,也喝点咖啡。餐桌一边的瓶瓶罐罐里装有小点心和坚果。王振义说,早晨一般7点过后起床,下午睡会儿,晚上10点后上床休息。
“我每天下午5点左右在楼下小区的花园里散步半个小时。”笔者看见他沙发边有根拐杖,他说今年才刚刚用上,“毕竟年纪大了,用了觉得更扎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