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牧童登牛好年景(篆刻) 孤烟落日  曲尽其美 沙枣树生长的地方 “你做减法,观众就会做加法” 极北之岛 “老似名山到始知” 我再也不想过年时爬窗了
第16版:夜光杯 2021-02-23

我再也不想过年时爬窗了

曲玉萍

小时候过年,若常州的老亲戚家有婚嫁喜事,外公一定带我们从上海坐火车过去捧场,然后住上几日。外公祖居常州武进,沾了历史上修铁路的同乡盛宣怀的光,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戚墅堰竟然也设有一站。

“戚墅堰”三个字既难写又难读,至今印象深刻。比这个站名更让我难忘的,是回沪时的情景。老亲戚总是热情,年糕、厚百叶、菜团子、肉团子……临走一定各种好吃的塞足,大包小包拎着送到站台——由于每年这时都是回乡过年的返城高峰,挤满人的车站仿佛汪洋大海,根本没可能从正常的车门进出,大人们得奋力劈波斩浪,把小孩从火车窗口用力塞进去——这是个恐怖的经历,尤其当你是被塞的那一个……

二十年后,我去泰国南部出差,恰逢当地重要节日。尽管当时媒体铺天盖地警告水灾很可能马上到来,大家最好闭门不出,但从曼谷出发的火车仍坐满了大包小包返乡的人,相当于我们的春运。

火车半路突然坏了,所有人只好等在农田里,眼看天越来越黑,大暴雨也随时降临。泰国人平时温和谦让,但当另一辆过路火车同意搭载我们时,出于害怕被再次落下的恐惧,所有人一拥而上……我也劈波斩浪手脚并用发挥童子功,在好心人帮助下从车窗爬进去,和无数终于可以回家过节的泰国人心满意足挤在闷热车厢里时,不禁好气又好笑:世界各地的人为何永远不长记性,干嘛非得挤在某个时间点做同样的事,包括我自己?

如今不比古代,飞机和高速公路早发明出来了,真的思念亲人,非见一面不可,一个双休日便能做到来回;非呆在一起叙旧,叙到“蜜月期”结束,爸妈态度开始烦躁,一个双休日再请几天带薪假足够。非节日非高峰非旺季非黄道吉日,不但车票、机票、门票、酒店、饭馆都便宜,还没人跟你抢。

心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仪式化行为”,指那些并没有实际功能性的事,做不做其实地球都照样转,天也不会塌,但人们就非要在特殊时间或特殊的地点重复做一遍,因为能获得无形的心理抚慰,不做就会超级焦虑——风俗习惯也是其中一种。由于几千年约定俗成,无数人不断重复强化,打破固有思维移风易俗,就变成比移山还难的事,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里感叹: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世界哪里的人其实都一样,因为不动脑筋地重复仪式化行为,会带来安慰剂般舒服的心理感受,比如大多数英国人在一年前,还是习惯每天重复一些“看起来很美、其实跟自己较劲”的仪式化行为:必须买纸质报看,到图书馆借一堆砖一样重的书、逛商店超市或农夫市集哼哧哼哧买一堆累半死扛回家……至于微信工作群这样高效的东西,他们既没用过也根本不想用,因为盲目坚信“没啥比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更好的形式”。疫情暴发后,连我认识的一位近90岁的老奶奶,都学会了网上购物、看电子报、订外卖、在线打桥牌、参加虚拟读书会了。

获奖无数的贾雷德·戴蒙德教授认为,纵观历史,能真正推动顽石般社会大踏步前进的力量,除了战争、新技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瘟疫。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中文的“危机”一词,拆开来看,意思是“危险中蕴藏机会”。

假如与疫情互搏的过程,能彻底改变人们几千年来因袭不愿变的旧思维旧习惯,让整个世界高效文明宜人运转,还真是件“塞翁失马”的好事儿,就地过年又如何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