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平日三万六千生  掌留春秋五色烟(书法) “冰心玉壶”探微 武康路上巴金的家 打年糕 书法中的生机 女人,请安然慢慢变老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3-07

武康路上巴金的家

沈琦华

武康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与兴国路交会处,整条马路是一笔优雅的弧线。武康路辟筑于1907年,原名福开森路,1943年改今名。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武康路幽静高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寓居在这条路上。而这条武康路对我来说,更为亲近的原因是,武康路113号,那是巴金的家。

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由一栋主楼、南北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主楼是一座假3层英式花园住宅,其正面外立面呈金字形,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装饰简洁。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此处居住。在这里,巴金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这里也是巴老半生漂泊后最幸福、安稳的家,绿荫如梦,繁花如画。

武康路113号现在辟为巴金故居,对公众开放。记得第一次参观巴金故居,是由唐宁先生带着去的。步入故居,便见到画家黄永玉在2011年10月专为故居开馆而画的《巴金先生》。黄永玉与巴老是忘年交,早年间,年轻的黄永玉在上海谋生时,曾借住在巴老创办的出版社里。

唐宁和我走进故居的“太阳间”,巴老晚年常在“太阳间”写作。所谓的“太阳间”,其实就是个面向花园草坪的开放式长廊。巴老家人把长廊加上玻璃门窗封起来,巴老就在“太阳间”南窗下那张铺上了白桌布的小缝纫机上写作,《随想录》的最后两卷就是在那里写出来的。

唐宁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曾在她手种的大树下享受了短暂的荫凉,连她顺手替我润色的字句我还受用到现在。巴老作品的真,是所有写作人要继承的。前不久,唐宁出版了她撰写的一部43万字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归去来兮》,书中记录一批上海迁往贵阳大三线企业的职工和家属们50年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上百位人物全部使用真实姓名。唐宁说自己是噙泪写作,我知道先生写作期间经历的沧桑变化生命无常,对于噙泪,感同身受。

依稀记得有一年黄永玉由李辉和女儿黑妮陪着来沪,赠送一尊铜雕“新世纪不再忧伤”给巴金故居。唐宁先生带我去见了黄老。黄永玉说,当年巴金及夫人萧珊对他的照顾,至今仍温暖着、激励着他。在巴金故居,黄永玉开心极了,他脱去外套,只穿衬衣,在花园草地上盘腿坐下,片刻,他向后倒去,竟在草地上翻起跟头来,背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游廊。那天的温暖我记到现在,这是深深庭院里绵亘而温润的教养,这种温度的传递,是文化的,且超越时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