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姚子刚在国旗教育馆前留影
上周末,姚子刚又一次来到位于浙江瑞安的国旗教育馆,这是他众多红色文化项目中的得意之作。“用红色文化重塑了城市品牌。”
姚子刚,华东理工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所长,是城乡规划专家,也是文旅规划专家,更是红色文化传播者。他参与实践了数十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规划,也主持设计了不少红色文化项目。他希望以文化为主线,令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在了解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记住这一座座城市。
从无人知晓到城市地标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场景,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国旗的设计者名叫曾联松,是浙江瑞安人。“2019年,瑞安市政府找到我们,想做一个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项目。我们想到可以通过建造国旗教育馆来对瑞安的城市品牌进行一次全新塑造。”姚子刚告诉记者,接到项目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址。
几乎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曾经滋养过一方百姓,就像黄浦江之于上海,飞云江之于瑞安。但沧桑百年,如今的飞云江边只留下一片老街区,早已不复往昔繁华。“如果我们用红色文化来激活这里的城市传统文化呢?”
在同济读博期间,姚子刚的专业方向是城乡规划,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挖掘城市中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一直是他研究的课题。在他看来,每一片土地背后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国旗设计者的故乡,瑞安的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痕迹和文化脉络。“我们要在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点亮一个红色地标,让瑞安、浙江,乃至全国都知道,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瑞安人。”
为了契合主题,姚子刚和团队在国旗教育馆的细节设计上也是颇费一番心思:场馆建设高度为19.49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馆前升旗杆高20.19米,代表开馆时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9月28日,国旗教育馆试开馆,通过红色教育、红色展示和红色文创,这颗红色“心脏”甫一点亮,就被媒体争相报道。国庆节7天假期里,更是吸引了10万人自发前往参观,国旗教育馆俨然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就在去年,瑞安从全国100个入围县级城市(区)中脱颖而出,入选了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城市基因里,挖掘出蒙尘的金子,通过当代的擦拭、点缀,让原本应该发光的金子绽放光彩。”
既是校史也是红色历史
当谈到钟情红色文化项目的原因时,姚子刚提到了他的母校,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的历史和红色文化渊源深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历6次迁校,从上海出发,先后辗转浙江、江西、广西、云南,最终抵达四川的李庄古镇,走过了1万多公里的文化抗战路,是抗战期间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曲折的大学之一。“历经磨难仍旧坚持办学,校训‘同舟共济’从未更改。”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同济大学“家国天下”的情怀早已植入每个同济人的骨子里。
而让这份情怀在姚子刚心中生根发芽的人,则是他的老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导阮仪三。
犹太人聚居的虹口提篮桥地区,留存下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见证了中国人和犹太民族的患难与共。1994年,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来沪时更是留言感谢“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但随着城市发展,这片街区曾面临被拆建的困境。为此,阮仪三教授奔走呼吁,终于将这片文化记忆保留了下来。2008年,提篮桥地区被列为上海市首批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并由阮仪三教授带领学生们进行保护规划。受此影响,姚子刚对红色文化保护有着自己的理解:“城市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还承载了历史、文化,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
今年,姚子刚还作为项目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位于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改扩建和红色文化培训中心(长征学院)。“红色文化给城市留下的脉络和痕迹,是属于城市的独家记忆。”沿着脉络、携着初心,姚子刚在破解红色密码、激活城市记忆的路上步履不停。
本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