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上师大附中附小来了 免税店希尔顿将落地 红色定向越野  感悟初心使命 身患四级残疾  两次捐髓救人
第2版:要闻 2021-03-21

身患四级残疾 两次捐髓救人

——金山区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第一人吴衡的故事

党员志愿者吴衡(左)走访关心弱势群体家庭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不良于行、头发稀疏,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四级残疾的小个子男子,曾经为了救一位白血病年轻人,二次捐髓,他说:“自己童年经历那么多病痛,现在作为志愿者,看到一条生命正等待生的希望,既然能够高配成功,就要义无反顾地拉他一把。”这位男子就是金山工业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吴衡,金山区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第一人,上海第七人。

缘起 榜样的力量

患有先天性足内翻的吴衡,从1982年出生到小学三年级,一直奔波在上海各大医院求医问药。在新华医院做了矫正手术,才基本恢复行走能力。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珍视生命。

2014年,时任金山工业区社会事业办助残员的吴衡在和红十字会一起设摊宣传的过程中,被一张海报上一位白血病女孩渴望救助的眼神所触动。他决定在金山区“中华骨髓库”入库登记。他告诉记者,还有一个原因是,和他同一个村、又是隔壁部门的马晓燕阿姐已于2012年成功捐献。当时马晓燕的一句感慨让吴衡印象深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生命因我而延续,这是我今生最大的精彩。”

2016年,吴衡所在的金山工业区新街村的村干部朱慧继马晓燕后,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吴衡说:“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去接她回的家,她和马晓燕两人的善举让我深受感动。”

救人 捐髓献大爱

2017年初,吴衡因为工作调动来到朱行居委会。4月7日,他突然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和一位25岁的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工作人员问他如果高配成功,是否同意捐献。“当时接到电话挺意外,说和家人商量一下。至于开刀打麻药,我是不怕的”,吴衡说,他主要是担心父母可能不同意。

直到高配成功,体检合格后,吴衡才告诉父母,并安慰他们:“像我这种匹配成功的,可能没有其他人了,如果我不去,病人就会在焦虑中一直等待。其实,捐髓和献血一样,不伤身体也没有痛苦。”吴衡父母都是热心肠。母亲每年都会献血,家中抽屉里放着30多本献血本。父亲身体不太好,但也一直乐于助人。虽然母亲有点担心,但还是对吴衡说:“既然你已经想好了,只要身体可以,那就去做吧!”

2017年8月4日,在爱人的陪同下,吴衡来到华山医院做捐髓前的身体准备。8月8日是正式捐献的日子。捐献过程进行了将近5个小时。因为受捐者体重有75公斤,他一次捐了30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而之前同村的两位捐献者都只捐了100多毫升。“献好后没站住,人一下子就软了,当天晚上7点就睡觉了。”过了1年左右,吴衡问过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对方的情况,他们回答他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心愿 但愿没消息

但“好消息”没有持续很久。2019年9月,吴衡接到了不愿意接听的电话,那位2年前受捐的年轻人白血病复发,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

吴衡答应是答应了,但担心还是有的,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两次捐献的例子有不少。这一次,吴衡的爱人虽然还是支持他,但是有点担心,就怕他身体吃不消,因为2018年的冬天,吴衡抵抗力有点下降,咳嗽咳了两个月。吴衡母亲起初不同意,吴衡就说:“他是抱着希望在等我,如果我不回复或不同意,他就要绝望了,我小时候生病看医生,也不希望被拒绝啊。”母亲拗不过吴衡,叮嘱他,“你如果身体吃得消,我们也支持你”。2019年11月7日,吴衡第二次捐骨髓,用了3个多小时,一切顺利。

“我去年问了下,得到的还是那句话——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应该恢复得还可以”,吴衡说,“多一份血样就多一份希望。我没有其他疾病,肢体残疾不会有太大影响,作为志愿者来说,在不影响自己身体的前提下,帮助白血病家庭,捐献是举手之劳。”

如今,作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吴衡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社区的安全问题是他工作的重点。因为社区独居老人有100多位,吴衡经常会去老人家中看望关心,检查他们用电用煤用气情况。吴衡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边很多优秀老党员是他学习的榜样,他也要像他们那样,在基层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