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解码“双循环”谋篇“十四五” 五个新城 形成新节点  链接长三角
第11版:长三角/视点 2021-03-23

五个新城 形成新节点 链接长三角

上周五,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及实施的相关情况。据悉,至2035年,五个新城将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五个新城将发挥怎样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从三方面加以解读。

■王振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着眼大局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新城发展战略,承接主城核心功能,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一轮新城建设要求,把“五个新城”建设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融入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五个新城”即为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

新城历来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除南汇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四个新城都是在原县城基础上拓展的,经过十多年建设,这些新城在空间面积上得到了较大拓展,在人口和产业集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周边地区的一些典型县级市比较,上海的这些新城对中心城区的依附性很强,城市的独立性相对较弱,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力也相对不如周边地区的那些百强县。特别在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这些新城由于城市服务功能和人才集聚不足,形成了上海对接苏浙皖的洼地空间,也抑制了上海的对外辐射带动作用。

“新城发力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是充分发挥上海市域空间优势、全面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推进举措。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层面看,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是以新城的更大区域空间全面增强上海城市核心功能,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更强的龙头带动动能。

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多体现在城市功能上,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城市发展的新使命,也是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我们也认识到,多年来形成的中心城区“一城独大”,是难以胜任“四大功能”建设新使命的,诸如人口密度过于集中、楼宇租金居高不下、产业链集聚空间狭小、引进人才生活压力较大等“大城市病”,已严重制约了“四大功能”建设的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基于新的使命,上海必须重塑城市发展空间,顺应超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的发展规律,跳出传统城市空间,打造市域都市圈新格局,把具有区域比较优势且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五个新城,赋予独立的城市边界和综合功能,为增强“四大功能”提供更多的承载空间。

二是通过打造五个节点城市,拓展上海与长三角各地的门户链接,丰富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体系。

多年来长三角各地对接上海的,更多对接的是中心城区,因为功能也好、资源要素也好,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区。一些新城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建设上海西大门、南大门的节点城市规划设想,但由于要素和功能集聚力不足,没有实现节点城市预期。反观周边地区,他们充分利用紧邻上海的优势,崛起了一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型节点城市,并对所在地区向大城市发展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反差现象,这些周边城市直接跨过上海郊区,直通中心城区,既给中心城区带来较大对接压力,也让郊区新城失去了一些发展机遇。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节点城市的丰富化、多元化,特别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提出了全面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的行动方案,并对上海的门户开放和功能建设提出了互联多通道、功能多空间的新需求。上海必须加快拓展对接长三角各地的连接通道和门户功能,特别要发挥63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空间优势,建设能够承载起上海核心功能,同时在长三角城市群体系中具有重要节点功能的新型城市。五个新城与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

三是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优势,建设最具前沿性的现代新城,为长三角各地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

五个新城,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应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五个新城,位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区域,拥有上海“五个中心”的区位优势,可以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特别要改变长期以来的郊区城镇思维定式,把新城建设放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高度,放到引领长三角各地率先实践和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要拓展视野、面向2050年,规划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性的未来之城,充分展现未来科技前沿、未来城市模式和未来生活方式,打造鲜明的新城特质。要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率先布局,围绕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重要领域率先突破,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加快培育应用生态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要做生态绿色的发展标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安排,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建设具有超前性的绿色能源体系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厚植生态绿色基底。要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海纳百川,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新城;活力迸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