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敲女生家门 似是故人来(纸本水墨) “曲能有诚” 想起石凌鹤 老人与春天 鲁迅的尖锐与温和
第20版:夜光杯 2021-03-30

“曲能有诚”

白子超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至诚”之次,差一等的人。或“尽性”之次,即展现本性尚未达到极致。如果说“至诚”“尽性”指圣人,那么“其次”就是所有求诚之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多数人,即“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人,应该就是子思所说“其次”之人。

“曲”,古人注曰“犹小小之事”“一偏也”,如今一般译作“局部”。“致曲”,致力且达到某些方面要求。如孟子所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为人之本性,若未能全部发挥、展现,而只做到一点或两点,便是致曲。

“曲能有诚”,这话说得好!如果只讲“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只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敬而远之,望而却步。子思深知登顶之难,所以才说“其次”。一切要求上进的人,本着良心去想事,去做事,哪怕不够全面,哪怕不是最好,也是真诚、实在的人。“曲能有诚”是符合现实的判断,是贴近生活的勉励,让人感到亲切、温暖,觉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心诚了就会自发显露,显露了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日益显明。“形”,显形,由内而外的透露。“著”,显著,由小而大的扩充。“明”,显明,由暗而亮的光大。形、著、明三者,都是心诚的外在表现,一步步强烈起来,但还是相对静态的描述。

确切的动态描述是“动”“变”“化”。动有两义,一是自己行动,二是令他人感动,应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变、化亦如是,首先是自己,然后又包括他人。变就是改变、转变,改邪为正,转非为是。变产生了普遍的良好效果就叫化。原文语意十分清楚,致曲的人也可以在一些方面修养有成,且能感化、教化他人。

子思最后强调,全面的化境只有至诚的人即圣人才可以做到。这是提醒致曲的人不能止步,而要向至诚前进,向圣人看齐。

大多数人由诚而化的过程已经清楚,加深理解还可参阅孟子的一段著名议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上》)这些话是孟子在回答何谓善、何谓信时说的,把修养进德分成六个阶段。“可欲”被译作“值得人喜欢”或“值得人取法”。“有诸己”,自己有了可欲的言行。善、信、美显然可与子思的形、著相对应,而大就是明。大而化之比较笼统,不如动、变、化细致和清晰。唯一不同的是,子思所述到化(圣)为止,而孟子再提升一步,说最高境界是神。其实,子思后面也说了“至诚如神”,不过那需要另文解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