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创新圆梦10年路  乘势而上再出发
第12/13版:专版 2021-03-31

创新圆梦10年路 乘势而上再出发

图1张江科学会堂

图2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

图3上海光源

图4李政道研究所

图5张江示范区空间示意图

图6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

图7张江人工智能岛

图8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临港园

图9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嘉定园

图10张江科学之门

图11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桥园

图12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漕河泾园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张江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张江示范区建设与发展从此拉开序幕。2014年以来,中央领导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张江示范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政策突破、原始创新、产业培育、创新生态、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江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情况

十年来,张江示范区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经2011、2012、2014、2020年四次空间调整,形成了“二十二园”的发展格局,覆盖全市各区,总面积约531平方公里。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坚持“五个始终”,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张江示范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开创了创新发展新局面,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承载区。

一是始终把先行先试作为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突破。率先践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设立全国首家外国人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颁发首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中,有1/5是“上海经验”。创新成本持续降低,创新效率不断提高。

二是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初心使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科研院所,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持续布局建设了覆盖光子、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目前,在用在建的大科学设施14个,居全国首位,设施投资额、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为过万篇SCI论文发表提供有力支撑,并在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集聚了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了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年度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5万件,PCT专利申请超过2300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384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千亿元。

三是始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关键指标,全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集聚了近10万家科技企业,3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7的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规上企业营收突破6.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72%,年均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60%。集成电路领域,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基地。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14纳米实现量产,多个细分领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2020年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的87%,占全国的1/5;“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1%,贡献了全市98%的增量。生物医药领域,全国批准99个创新医疗器械,有18个来自张江;2019年,诞生了全国约1/3的I类创新药;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诞生了“九期一”等重大原创产品。2020年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占全市78%;“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3%,贡献全市98%的增量。人工智能领域,集聚2400余家重点企业,约占全市70%。新兴产业领域,C919首飞成功,ARJ21交付使用,蛟龙号深海探测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导、石墨烯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拼多多、哔哩哔哩、喜马拉雅等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成为新亮点、新增量。

四是始终把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支撑,积极营造活力四射创新氛围。加快推动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科创板鸣锣开市,资本助力科创力度加大。“张江指数”发布,打造张江发展的晴雨表。“十三五”期间,披露的股权融资总额占全国1/8;新增上市公司86家,其中科创板上市32家,占全国1/7;IPO募资总额2300亿元,占全国1/7(其中,科创板IPO募资超千亿元,占全国1/3),集聚了168家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包括全市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2家国家级孵化器;5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占全市74%;21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占全市79%。高水平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环同济”、“大零号湾”、“环上大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加速打造,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创业孵化器加速落地。设立上海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开展人才引进新政试点,目前从业人员约238万人,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企业留学归国和外籍人才占从业人员3.2%,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领军人才均超千人。

五是始终把辐射带动作为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全力推进“五个一批”建设,总投资额近2600亿元,世界一流张江科学城初具雏形。建成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构建功能互补、产业互联、资源互通的联动发展格局。首届长三角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协调会在张江举办,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中以、中德、中新、中芬、中俄等国际创新平台,组建张江国际孵化创新联盟,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合作,集聚外资研发中心300多家,国际协同创新网络不断拓展。

未来发展设想

张江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引擎。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加快“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产业集群。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抢占价值链创新链高端核心地位,构筑“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新格局。三是构建活力四射和创造无限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创新平台赋能的有效机制,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效能,深化开放创新合作。四是构建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形成更加符合创新规律、激发创新活力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和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到2025年,率先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到2035年,创新主引擎功能全面提升,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

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历史沿革

2011年1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6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

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2015年5月

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2月

国家有关部委批复同意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

2016年4月

国务院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

2018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2019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

2020年5月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

2020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