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人生的三轮车 发球绝招梦里来
第8版:文体汇/人物 2021-04-04

发球绝招梦里来

——电视主持人吴四海的乒乓梦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吴四海的撒手锏是发球

吴四海一手乒乓一手书法

一日不写字,不自在,他将书斋命名为“不字斋”。一日不打球,不舒服,他曾彻夜钻研乒乓球技术。一张专业的红双喜乒乓台、一根锻炼身体的单杠、一间挂满书法作品的书房,是他生活的必备。

他是吴四海,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1996年创办中国首播日语新闻电视节目《中日之桥》。他被公认为是沪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主持人,也是乒乓圈内令人称道的推动中日民间交流的大使。小小银球架起中日之桥,他说,人一定要有点兴趣爱好,才能支撑自己的事业、丰富自己的人生。

一张乒乓桌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吴四海连续35年占据着乒乓球比赛冠军宝座。他不仅球打得好,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球痴。

吴四海的乒乓情缘起于儿时。他的父亲是复旦大学生物学教授,从小在复旦校园里长大的吴四海,跟着工会乒乓队的教授伯伯们每天轮流去乒乓房占位子,慢慢就爱上了。

看儿子对乒乓球极为喜爱,一年级起,父亲便将其送到杨浦区少体校。每天放学后换3趟车去体校,当时累到什么程度呢?“训练结束后,当我从3路电车上下来时,姐姐已经等在那里,每天背我回家,因为我实在走不动了。”

吴四海进行专业乒乓训练直到十四五岁才彻底放弃,“十四五岁是个分水岭,那个时候还没打出来的话,走专业道路就基本没戏了。”吴四海清楚记得,那一天,父亲无奈地说:“别想了,世界冠军梦破灭了,你还是好好读书吧。”

与乒乓专业运动员无缘,但儿时的训练却让吴四海找到了一生爱好。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成年后的吴四海云游四海,但无论走到哪里,乒乓拍总是压箱底的宝贝。

今年59岁的吴四海说,很憧憬自己的60岁。“因为到那时,我就可以参加世界元老乒乓赛了。小时候我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但60岁我依然可以站上世界舞台,如果没能夺冠,那还有70岁组、75岁组,甚至到了80岁,我或许还能实现这个梦想。”

一支乒乓队

吴四海的乒乓少年时代,还有个地方不可不提——空四军大院。当时,一位名叫金大陆的乒乓球狂热爱好者在空四军大院,将吴四海和其他一批有点底子的孩子集结起来,义务教他们打球。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小段时光,日后竟成就了一场“半生缘”。

2018年,为了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赛,吴四海召集了50年前在空四军大院一起训练的小伙伴们左华荣、吕建国、顾国庆、曹晶……,队员齐了,还缺一个教练,通过公安局,吴四海终于联系上了金大陆,他的身份,已是上海社科院教授。

风雨半世纪,归来是少年。重聚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舞台上,他们取名为“四海少年队”,身着鲜艳的红色T恤,正面一个大大的“囍”字,背面是一张儿时的全家福,写着“我们从小在一起”。吴四海在队服上写下“一生乒乓”。从此,“四海少年队”成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常客。

乒乓桌上,吴四海有个直拍反面发球是“撒手锏”。那球特别转,只要发球姿势一摆好,对手往往就在那里有些发怵。“乒乓球比赛规则改变后,我觉得11分最关键的是发球,如果对方抵挡不住我的发球,我就首先能保证赢两分。”谈起那个特别转的发球,吴四海颇为得意。

神奇的是,这个绝招却是吴四海在梦里发明的。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自己发球,“那球很厉害。”半梦半醒中,他躺在床上不停挥动双手,一不小心还敲到了妻子身上。于是,他干脆起身去客厅里,摆开球台,琢磨梦里那个发球。从凌晨2点一直练到5点,成了!于是一个电话把球友崔伯琮叫到家里来,天还没亮,就帮他实战演练。吴四海说:“我给这个发球取了个名字——直拍反面发球。”

凭借这个发球,吴四海在2019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上“大杀四方”。吴四海说,这个发球,已经成为自己打球的符号。在当年的单打项目中,他还收获了个人最好成绩第三名。

去年,吴四海同金大陆合著《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一书,记录中国从乒乓外交开始的出自上海的世界冠军。两位业余乒乓界的高手合著此书,得到了包括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内的乒坛老前辈的认可。

一座友谊桥

1996年,日语新闻电视节目《中日之桥》首播,吴四海任制片人、主持人。在制作日语节目的过程中,他往往将乒乓文化注入进去。

大学毕业后,吴四海毛遂自荐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1987年,吴四海公派至读卖电视台学习,随后他又考入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课程。

在一次学校的比赛中,吴四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一次拿出了那块陪伴左右的乒乓拍,没想到一路打进半决赛,令学校乒乓队的日本学生们大吃一惊。副校长看到后,把他拉到一边悄悄说:“我们愿意给你提供奖学金,这比赛手下留情啊,别打到决赛了。”

2014年,中日之桥特辑《中日乒乓缘》来到了东京世乒赛现场。徐寅生、邓亚萍、曹燕华和唐薇依四名乒乓球名宿,同乒乓爱好者们一起为中国队加油。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正是吴四海。随后,“中日之桥乒乓团”前往名古屋,前亚乒联主席后藤淳迎接老友徐寅生和中国一行客人。1971年,后藤淳的父亲后藤甲二先生专程来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世乒赛。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中国乒乓球队在两届未参加比赛后“复出”,最后中日两国乒乓队分获男女团体冠军。

小小银球凝聚中日情缘悠长,乒乓“少年”吴四海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使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