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启事 部分人群青团不宜吃 破解睡眠“困”局还需真减负 从一片农田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第3版:上海新闻 2021-04-04

从一片农田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光明力量”让花博会美好绽放

工人在种植苗木

再过一个多月,被誉为中国花卉界“奥林匹克”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在上海崇明开幕。10平方公里的展区内,六大展馆英姿初现,7万棵苗木提前扎根,近2000万株花卉含苞待放,期待着以最佳状态,生动演绎“花开·中国梦”的主题。

满园春色的背后,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那就是光明花博会项目建设团队。他们中有一线劳模工匠,有打造花卉超级工厂的“护花使者”,还有站好退休前最后一班岗的总工程师,一同为花博会建设贡献“光明力量”。

“上海速度”“上海水平”

2018年4月9日,上海崇明获得了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举办权,同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将花博会园区的建设任务交给了光明食品集团。两个月后,花博会统筹协调指挥部成立,拉开了建设花博会的序幕。

本届花博会涉及花博园区及光明花博小镇的总施工范围5.04平方公里,相当于466个标准大小的足球场。从奠基到开幕的近两年里,光明花博会项目建设团队完成了从设计建设到竣工验收,从拆迁腾地到策展布展,从一片农田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任务艰巨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任务集中的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42天的超长梅雨季、3次直面台风、60多天的高温天气以及创纪录的寒潮等,都给园区建设带来多重挑战。然而,越是艰险,越是向前。仅仅一年多时间,园区内的全部场馆建设、7公顷大棚建设、7万棵苗木的种植、近2000万株花卉的培育、60万吨配生土的生产等,已经全部完成,呈现的不仅是“上海速度”,更是“上海水平”。

一夜之间花开满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笔下的“诗和远方”,正在崇明岛上成为现实。花博会期间,所有供花任务都由“光明花卉超级工厂”承担,市劳动模范池坚是这里的负责人,统筹展会期间2000万盆花卉的供应。

走进7.4公顷的花博园智能温室大棚,数以万计的绣球、树桩月季、芍药、萱草、超级凤仙、大花海棠、荷花、菊花等花卉在温室中安静地生长,等待开园绽放的那一天。池坚告诉记者,为了达到花博会“一夜开花”的景观效果,花卉组开展多项栽培技术研究,对反季的菊花、荷花、月季、芍药等开展目标花期调控措施,利用“定植时间”“摘心技术”“光周期”“休眠处理”“修剪时间”等技术集成,争取精准实现花博会期间花开满园。

红花还要绿叶配,花博会苗木组的现场负责人诸伟琦、蔡臻等,则把自己投入到了植树造林中。改良土壤、选苗种植、树木养护,苗木组的工作同样任务紧,责任重。去年夏天,诸伟琦带领团队从南到北走遍全国,引入玉兰、枫杨、合欢、栾树、榉树、朴树等多个树种。入秋后,随着树木种类的扩充,苗木供给的增加,现场的种植效率不断提高,从一天的300棵、400棵,提高到最后600棵、800棵,几乎一夜成林。

蔡臻长期驻扎在项目现场,始终在施工一线协调指挥工作,经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奔波于协调会和施工现场,确保项目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计划按期完成。

站好职业最后一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花博园区内机器轰鸣声、人员叫喊声此起彼伏。“我马上到工地,昨天还有几个事情要和你们协调。”光明集团花博会指挥部项目建设组现场负责人顾冉挂断手机,戴上安全帽,直奔花博园区施工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花博会建设任务艰巨,但技术创新的精品意识却始终贯穿。世纪馆的结构造型为预应力空间双曲面薄壳,竹藤馆则用上了3D打印芯模的喷射混凝土空间曲面壳体一体化成型技术。这些听上去就技术难度极高的操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设计、测试、改进、再测试,最终达到了技术突破。

2020年8月退休的光明地产总工程师袁小忠,至今仍在“花博小镇”的项目现场忙碌。“我是个有农场情结的人,1976年参加工作,职业起点就在脚下这片农场,如今能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是一种圆满。”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