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西上海集团设基金支持慈善 老干部大学慈善志愿服务大队成立 “星星的孩子”画作引出无限创意 清代尺牍 你也能看懂 第四代“韩英”再现经典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专版 2021-04-21
加了标点和注释

清代尺牍 你也能看懂

《稀见清代尺牍》第一辑《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精装46册新近出版,昨天,海峡两岸古籍界在上海图书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其中的史料价值和透露出的文化信息。

上海图书馆众多尺牍中文献数量大、涉及人物多、学术含量高、文字辨识难的原件合集之一《青溪旧屋尺牍》《通义堂尺牍》,是以清代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扬州学派的学者刘文淇(1789-1854)、刘毓崧(1818-1867)父子为中心的珍稀资料宝库。涉及人物460余人,包括清代道光前后的一批著名学者,信函3041封,字里行间记录了大量当时的社会生活、文人交往、学界动态、书籍刊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尺牍是一种珍贵的原始文献,历来深受学者的重视。上海图书馆有收藏名人尺牍的传统,自1939年顾廷龙先生主持合众图书馆以来,高度重视手稿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不断征集和各方捐赠,目前馆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尺牍文献达12万多通,是国内公共图书馆收藏名人尺牍数量最多的单位。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陈先行谈起了一段收藏往事,1980年,刘氏在上海的后人因感动于上海图书馆在特殊时期对于文献资料的保存与最后坚持的物归原主,特将这批珍贵尺牍整体捐赠给了顾廷龙先生主持下的上海图书馆,上图当即组织人力修复装裱、整理编目,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整理奠定了基础。2010年,中国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一行造访上海图书馆,双方确定了整理清代尺牍的方向,并敲定标释《青溪旧屋尺牍》与《通义堂尺牍》。之后的八年间,海峡两岸三十多位学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更多了解刘氏父子以及与他们书信来往者的生平,他们还几次专赴扬州去探访刘氏的乡间祖屋,感受尺牍书写的现场。“信中可以一窥嘉庆年间的文人生活全貌,其中有生活琐事、银两花费、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等细节。一般出版的尺牍都是影印本,识读行草书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是考验,但是这次出版以原件彩色图片与释文对照的形式面世,尺牍注上了标点注释,本科生研究生水平都能看懂。”陈先行说。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