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科
不知有多少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学书法哪本帖最好?”这的确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也是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古代流传字帖品种、数量繁多,面目各异,初学者确实难以决断。我的体会是,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笔性去选择,青菜萝卜各人喜欢,不必人云亦云,千篇一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对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学书法有一点可以肯定,先学楷书是主流方法。这一点先贤多有告诫——曹勋《论书》云:“学书之法,先须楷法严正。”赵构《翰墨志》云:“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二法臻极。”蔡襄《佩文斋书画谱》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苏轼《书论》云:“自古未有不善正书而工于草者。”可见写好楷书的重要意义。现今很多人行草虚浮飘摇,失之坚实沉着,我以为皆因急于求成,未打好楷书基础的缘故。
在选帖上,我们还应该遵从古人“取法乎上”的艺理:一定要选择艺术品质高的经典作为范本,不是凡古皆好。也不要深学现代人的字,因为它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有人把作学术研究的松散歪斜的古代民间书法残片视为至宝,不仅苦心临习,还作为创作范例,怎能修出正果?让人感叹的是,不少仿制古代民间书法的人,居然还入展了获奖了。
楷书萌发于汉魏,发展于晋,鼎盛于唐。唐楷的产生,在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千余年稳定不变,足见其笔画结构的规范性、完美性和实用性。所以当今学书大多从唐楷入手,然后倒溯魏晋,以提高书法之品质。此外,初涉书法,由于不谙笔法,所以应先学墨迹本,因为墨迹本用笔清晰,易得笔法。碑版经过凿刻,又年久风化,用笔细节已无踪影,不宜初学。
简单介绍几种大众常用的经典楷书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初唐欧阳询作,其字端庄挺拔、严谨刻厉,因其精严,难度很大。《自书告身》,中唐颜真卿作,在欧字的基础上,化直为弧,化方为圆,化内擫为外拓,雄健浑博、雍容宽绰,结字相对欧字率意,易于上手。苏东坡曾赞:“诗至于杜子美,书至于颜鲁公。”《玄秘塔碑》,晚唐柳公权作,融入了欧颜的部分特点,精炼遒劲、骨力洞达。柳公权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书品相融,故后学者较多。《胆巴碑》,元代赵孟頫作,以流便、端秀、温婉的书风著称,因其用笔自然,故易于临习,也便于过渡到行草。《孔子庙堂碑》,初唐虞世南作,俊朗圆腴、端雅静穆、外柔内刚,一派平和中正气象。《雁塔圣教序》,初唐褚遂良作,笔画清朗、姿韵雅逸、疏瘦劲健。《黄庭经》,东晋王羲之作,雍容和穆、骨丰肉润、古朴高迈、备尽楷则。《洛神赋十三行》,东晋王献之作,虚和简静、宽绰灵秀,世称楷书极则。惜此帖漫漶严重,用笔微妙处不复存在。《宣示表》,魏朝钟繇作,圆劲古淡、安详淳雅、质朴茂密,世称楷书之祖,但因年久风化,剥蚀不清。
综上所述,可见古代经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有千秋。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包罗万象,广而为之,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笔性特点的帖作为主攻。写前要重视认真读帖,仔细研究笔画结构和风格特点。如盲目临习,抓不住风神,无论你怎样娴熟,终为俗格。另外,选定一家,也不能从一而终,亦要抽时临临他帖,广收博采,丰富营养,以免单一,不至于落入“死帖板碑”,失去自我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