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维维
我习惯望月。和喜欢无关,和附庸风雅无关,和节日更无关,只要有月的日子,就望,无论是圆的、弯的、大的、小的、城市的、乡下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月我就自然地举头。
读书的时候,中秋节是没假放的。就算巧遇周末,也舍不得花那百八十块钱回趟家,用母亲的话说,不值当。就这样,初中、高中、大学的中秋节都是在校园抱着书望月度过的。
在望月中,吞咽着口水和泪水,默默对自己说:忍做千里雁,九秋蓬,为的是金榜题名那日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共看明月共婵娟。就这样,在阔大清幽的操场怀着豪迈的心情望月,哀而不伤。操场望月,至旷至怡。那月虽冷且高远,自有一番书香古典之味。月韵如诗,月光如画,望月的我,如孤梅瘦竹,其寒其清,无可言说。
工作后,离家就更远了。距离的遥远带来的是母亲打死也舍不得我用近两个月的工资,换来短暂的二三天相聚。宁愿忍受相思之苦,也要把剩下来的路费留做置房安家之用。就这样我带着母亲的希望、执着的信念和勤俭在异乡的大海边、高山上、古桥边都望过月。个中滋味,只有月知。
海边望月,或席沙而坐,或追逐打闹,或低头举头间燃放花灯孔明灯,在明明灭灭远远近近的花灯中悄然许愿。天上月圆,人间月弯,海里月大,天上月小,浪花翻滚,渔歌轻吹,炭烤海鲜,鲜香四溢,月下的人持饼举杯不约而同地诵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何时与君共?人生当有几个月节?几轮明月的叹息?故乡的月啊,在海里荡漾着,又圆又大……
登山望月,山高月近,故宜听月。听松涛阵阵,落叶沙沙,嫦娥呢喃。在听月中,心之不同则月声大异也。心酸者,听之如泣如诉;心伤者,听出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的思念;心喜者听的是欢愉,随热闹的人群涌上街头,呼朋引伴,把玩兔爷,赏月畅谈,达旦不绝;我则在山高月近人中,欲说还休地把佳期梦做。
我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更坚信月圆人圆的团圆更是奋斗出来的。我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兼职做销售、做家教;用别人大饱口眼之福的旅行时间,把省下来的钱买厕所的地砖。用“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来鞭策自己;用母亲说的“勤俭好比针挑土,浪费犹如浪淘沙”,克己承受着两地相思之苦,终于在月圆之日迎来团圆在大城市的梦圆。
海风轻吹,拂过脸颊,穿过发丝,留下淡淡清香。和母亲心手相挽,月下散步,走走停停,知心话儿如桥长情长,水深情深。天上有个月亮,水中有个月亮,身边有个月亮,我们在月光下同频共振。
月色满桥人影来,软语呢喃中人们共赴一轮明月。突然有人喊:“月亮上来了。”好大的一轮,颜色不红不黄的,朦胧中,不知几时从天边爬出来。一点一点地攀升,一点一点地变亮,像一个羞涩的美人,摇摇摆摆中欲说还羞,操着南腔北调的语言瞬间被月亮惊散了,人们都举头望月。
月亮会不会笑人们的痴呢?年年望,月月望,天天望,代代望。
望月最终是团圆的。祭拜祈福也好,相聚庆祝也罢,穿越千百年时光,不过是“人月两圆”的美好希冀;离家远行,奔波奋斗,都剪不断思乡情,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皆是共此明月光。
何夜无月?是的,月光无所不在,又何必拘于一节一时一地,只要月随人归,灯火可亲,家人闲坐,日日是好日。随时举头望月,望得是,天上的印章,人间暖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