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管新生五十年笔耕不辍 喜欢潜水的“反派专业户” 以嘹亮青春之声唱响理想之歌
第8版:文体新闻 2021-05-04
希望有更多工人作家与城市同行

管新生五十年笔耕不辍

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上海的发展与“工业”一词紧密相连。工人作家管新生自1971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以来,50年间,始终用手中的笔做着同一件事:孜孜不倦描绘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丈量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精神天地。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的《管新生小说自选集》(三卷本),收录的多为管新生的中短篇小说,最近的作品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写就的。

管新生说,我承认,我有工人情结。这情结已经浓得化不开。这不仅仅是因为管新生初中毕业那年便分配进了工厂,在炉火奔涌的熔炉前踏烟蹈浪十三载,后来调往厂教育科开始了为工人补习初中文凭高中文凭的粉笔生涯,再后来又去了与工人接触面更为广泛的厂工会……可以说,工厂的每一次律动都紧紧牵动着他的心跳呼吸。

“管新生笔下的这些工人故事只有在上海这个英雄的城市才会发生,因为上海是中国产业工人的创始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正是因为有产业工人的阶级基础。”作家简平在五一劳动节思南读书会为管新生新作举办的读书会上说。“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现在21世纪的20年代,工人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变化管新生都捕捉到了。”

上世纪90年代初,管新生被上海作协“借调”搞准专业创作离了厂,可每个月他依然雷打不动地回厂报到——“我要履行在厂报上签字的主编职责。”阅读管新生在各个不同时期创作的工人小说,几乎如同在欣赏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人画卷——走出了特殊年代的漫漫长夜,奔向“改革开放”艳阳天,迎头遭遇了时代列车大拐弯的“下岗分流”,接着被物欲横流的商品大潮溅湿了人生的衣衫短裤,马不停蹄地迎来了瞬息万变的网络微信时代……

新时代的工人群体与往昔已经大不相同,“希望未来有更多工人作家与我同行,与这座城市同行。”管新生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