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赫
各地有放群鸭的习惯,只是叫法不同。“放广鸭”,是江西的永新、井冈山的叫法。
南方水资源丰富,湖河渠沟纵横,放广鸭更是无比寻常的谋生方式。
每年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放广鸭”的就到孵蛋人家购进鸭苗,运回家后,在村前的水塘边搭起一间鸭棚,然后用竹篱围起一个圈,圈子内水面和陆地各占一半,让幼鸭可下塘喝水、洗毛,可上岸梳理羽毛或者打盹。幼鸭的食要精,将大米煮成米饭,然后把剁碎后的小鱼小虾或螃蟹和米饭混杂一起,到了晚上,便把小鸭赶上岸,集中在棚子里干燥的地方,棚里点上若干个马灯,一是保温,二是防老鼠,因为老鼠见到光亮就不敢出没。为了防止其他动物的侵袭,夜晚“放广鸭”的都得轮流守候。为了保证圈养场地的洁净,10天左右得变换一次场地。
当幼鸭发育到中鸭时,就可以直接喂生谷子,待鸭翅膀长硬后,“鸭胗点火烧”,消化极快,食量极大,可不再圈养了。这时的稻子正是扬花期,鸭群赶到稻田里会影响水稻的产量,牧鸭场只能选择在沼泽地,那里的小鱼小虾、藻类是它们最好的吃物。
我们一般叫牧鸭人“鸭司令”,白天,“鸭司令”穿辛苦赶鸭,等到鸭群集中寻吃时,才得闲到河边舀来清澈的河水,洗锅淘米,就地挖个行灶,安下铁锅生火做饭,还可打上几个破壳蛋炒辣椒。夜晚,广袤的田野上唯能听到的是“鸭司令”劳累后的鼾声。
“放广鸭”是个明轻暗重的活,既捆人又辛苦。天晴还好些,遇到风雨,要顶风冒雨。春夏秋三季,天天要把鸭子赶出去放喂,大雪天,哪里也不能去,缩在鸭棚里,与种鸭为伴。
鸡是白天生蛋,鸭是夜里生蛋,每天早晨放牧前,“放广鸭”还得钻进气味难闻的鸭棚去捡蛋。
光阴似箭,炎热的夏季来临,这时的鸭子已长成了肉鸭。收割后的稻田是一片片最好的牧场,稻田里有养肥了的小鱼、小虾、田螺等,还有收割后掉落田里的稻谷。食物丰富极了,这段时间几乎无需给鸭群另添饲料。
每年稻子收割季节,各地都可以看到“放广鸭”浩浩荡荡的场面,尤其是上饶等地,都有几十群鸭子辗转千里“上扬州”,一群鸭子少则八九千只,多则一万五六千只,可以想象多么壮观!“放广鸭”既节省了大量鸭饲料,也肥了农田,真是“双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