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毫发未损”地出现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即将展开自己的探索之旅。“祝融号”为何选择乌托邦平原“安家”?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问:为什么要选择乌托邦平原?
专家解释: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的北半球,是火星上的最大平原。火星南部为高地,这些高地60%的面积遍布着“瘢痕累累”的陨石坑。而火星的北部,则是被火山熔岩填平的低矮平原,地形平缓,陨石坑较少且地质年龄较轻,地壳较薄,对着陆器着陆和后续的科学探测较为有利。
问:进入环火轨道到降落火星期间,天问一号在做什么?
专家解释:今年2月10日,长途奔袭后的天问一号顺利完成“刹车”减速,进入环火轨道,到今天成功着陆火星,其间的三个多月时间,为了“祝融号”的安全,天问一号多次调整轨道,让自己“观察”火星时的距离更近一些、视角更好一些;然后是仔仔细细考察火星地形,拍摄高清照片,为火星车考察着陆区地形——这是着陆火星的“地利”。当然,安全着陆还要合适的“天时”:科学家一方面总结了过去的火星气象数据,寻找历史上沙尘暴低发的时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现有的火星探测器遥感数据和着陆区的实际位置、地形情况,对计划着陆区做气象预报。
问:“祝融号”装备了什么“武器”?
专家解释:火星车共携带了6台(套)有效载荷: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
其中,一对导航与地形相机位于火星车桅杆顶端,是火星车的“双眼”,可以拍摄立体影像,负责帮助火星车导航和探测火星车沿途的地形地貌;多光谱相机和表面成分探测仪负责探测和分析火星表面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次表层探测雷达通过主动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来探测火星车沿途地下的浅表层结构;气象测量仪可以通过长期观测火星车附近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为科学家了解追溯火星的气候变化历史积累数据。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