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近日,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强、熊志奇和刘真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这是一项减少食蟹猴繁殖传代时间的技术,科研人员将自然繁育通常需要的四五年缩短至不到两年,而且还解决了精巢异种移植繁殖加速技术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率低的问题。
要知道,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而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猴子的自然繁育时间很长,对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时间成本太高了。”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真说。记者了解到,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食蟹猴和恒河猴都具有很长的青春前期,其自然繁育周期需要近5年时间。
看起来,这是项需求倒逼的突破。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给予处于少年期的食蟹猴外源促性腺激素和睾酮后,发现实验猴在经过这样处理4-11个月后得到具有正常活力的精子。通过该法处理,获得精子食蟹猴的最小年龄为15个月。所得精子可以高效地用于胚胎构建,并得到子代个体(最短22个月内),移植胚胎出生率与自然繁育接近。刘真表示,这一技术将促进非人灵长类遗传修饰动物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