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是翻译,但不仅仅是翻译 主入口设计改了17版
第24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特别报道 2021-06-03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建筑造型如何选定?立面图案有何寓意?设计团队一一解答

主入口设计改了17版

纪念馆侧墙上的天安门图案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幕后团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今天开馆。纪念馆主入口大门为何采用五开间设计?场馆立面上的图案有何寓意?地下展厅如何保持舒适度?记者就此采访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总包设计团队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一一了解。

三选一 融合型

走进太平桥公园,一眼就能看到新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五开间设计的主入口,造型方正简洁,两侧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元素的铁艺装饰透雕。建筑整体为砖砌立面,每侧均有石库门造型的拱券装饰,寓意日出东方,中间点缀红色石库门里弄雕刻。

据介绍,新展馆在设计之初,团队就针对造型方案展开了激烈讨论,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产生了两种主要想法:一是打造一个纪念性地标建筑;二是淡化建筑本身,融入周边街区风貌。在对馆址西侧包含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成片石库门历史街区反复研究后,初步拿出三个主要方案。

一是地标型方案,采用全新的现代建筑形态,加以部分红色元素,在环境中彰显建筑个性;二是混搭型方案,建筑体量符合现有城市肌理,远看融入环境,近看具有现代建筑特色;三是融合型方案,尊重原有城市风貌与尺度,建筑造型体现石库门特色,与周边街区环境融为一体。

最终,多方专家经过数月论证,选定了融合型方案——新馆建筑淡化自身造型,更加注重历史依托,表达人文情怀。为了达到新建建筑融入城市风貌的目标,设计采用街区还原的方式,重现石库门建筑的细节与风采。

在建筑尺度上,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地上建筑与周边建筑高度统一,采用与周边相同的坡屋顶形式,保留山墙山花,延续历史街区起伏的天际线节奏,主要展览空间都设在地下。新馆立面的红色线条部分,采用了回收利用的红色旧砖,并调配专用的补色剂与增强剂,力求新建筑的红色与周边建筑系出同源。

主入口 五开间

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周边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原有功能为民居,建筑层高低跨度小,而新馆室内空间高大宽敞,现代简约,两者的差异为新馆入口的设计带来难度。

最初,为满足大客流人群集散的功能要求,新馆入口门洞设计为高4米、宽13米,远远大于周边石库门建筑的门洞。据设计团队回忆,主入口的设计方案历经了17版方案调整。在初版方案中,纪念馆入口造型选用简洁的方形石材门框,内嵌玻璃门扇。然而,专家团队认为,立面形式缺乏石库门建筑细节、与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

为此,设计团队重新调研周边以及上海市区诸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一轮又一轮深化立面方案,提出了一开间、三开间以及五开间方案。

经过多轮比选,最终确定了五开间的设计方案——门头采用红砖拼花装饰,与周边石库门建筑相呼应。大门对称布局,中间高两边低。中间较高的三个开间为展馆的实际出入口,较高开间上方题馆名,高度与新馆总体立面及室内空间高度相适宜。两侧较低的辅开间为金属艺术装饰,线脚高度及宽度与周边建筑呼应。黑色铸铁装饰以图形抽象的方式,展现上海过去和未来“两个百年”的城市故事。

地下厅 清新感

中共一大纪念馆分为地面地下两部分,地面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地下面积7000多平方米。在用足地下空间的同时,所有展厅均设在地下,展陈面积约3300平方米。“作为地下展厅、水下展厅,设计时既要考虑做好太平湖下方的防水工作,又要考虑观众观展舒适度。”设计团队介绍,他们一方面从控制温度、湿度着手,另一方面在展厅铺设负离子健康板,让观众有如在森林中漫步的清新感。

除了新馆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还包括太平桥公园绿地升级改造,设立了450平方米左右的集散广场,可供节假日举行各类仪式,集散、等候、排队等。广场直通太平湖,打造景观视觉通廊。而环太平湖的堤岸,由百种花卉植物、百米长的八仙花带、百棵枫香等色叶树种,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街景花园,既体现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又为市民呈献一道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风景线。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