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是翻译,但不仅仅是翻译 主入口设计改了17版
第24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特别报道 2021-06-03

是翻译,但不仅仅是翻译

上外与一大纪念馆合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懂。如果请你将这六个字翻译成外语,掏出手机,各种翻译软件都能帮你做到“信”“达”。可仔细想想,直译得无论多精确,对方或许都无法理解我们想概括的那段历史。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王育伟告诉记者的一个例子。

今年一月中旬,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重中之重,是做好一大纪念馆党史展陈的译介。事实上,从《共产党宣言》的译介到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外语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奋斗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对象受众乐听易懂的话语向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外语界同仁的新使命和新机遇。”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

涵盖英、法、俄、西、阿、德、日七种语言的近40人翻译团队迅速建立。“团队成员本身的教学、科研无法停下,时间紧、任务重。”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说。他本人是阿语翻译的“大腕”。这支团队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阵,也有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更是“中外结合”——邀请了不少外方专家担任审稿人,还有专业、严谨甚至严苛的编校人员。“我们定下的方向是要让外国参观者真正‘入眼、入耳、入心’。通过非常地道的对象国语言,让外国参观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那么精彩。”

王育伟领衔的英语翻译团队任务最重。他告诉大家,翻译过程一定要清楚:中国观众有知识储备,或多或少对党史有些了解;可外国观众就不同了,他们对共产党可能了解很少。“团队建立之初,在与外方专家沟通的时候,他们就建议我们客观陈述历史,遇到比较‘虚’的文字,一定要将其落‘实’。”他说。

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谱写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我们都知道,当年黑发白衫的少年走上街头,强烈要求拒签巴黎和约,惩办卖国贼。‘五四运动’四个字背后,包含了太多太多,并不是简单的直译所能诠释的。”王育伟说。在翻译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绷紧一根弦。“比如遇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他解释,“看着很简单,但若用词不当,有可能被曲解。”字面翻译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翻译更是一种话语体系的转换。用外语讲述党的故事,他们期待外国参观者能听进去。

据介绍,这个翻译团队还吸纳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希望通过年轻一代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