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强
近期,航天依然是中国科技新闻的重点。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这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与此同时,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持续被关注,我们看到了“祝融号”火星车,也“目睹”了乌托邦平原。
“火星上是否考虑移民?”这是央视名嘴白岩松的一问。孰料,某首席专家答,火星上的自然条件甚至远不如地球的戈壁,所谓的火星移民实在不靠谱,不如将我们的地球治理好。听上去颇有道理,却不免让人疑惑:如果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移民,耗费如此大的财力人力,所为何来?
人类当今的科技水平,移民外太空,听上去确实匪夷所思、天方夜谭。但数十年、上百年之后呢?我们现在火星上的一小步,难道不正是为了日后外星移民的一大步吗?地球的自然环境终将变化,人类如果长存下去,流浪地球不可能,走向外太空是必然选择。
科学创新,需要些匪夷所思的精神。正是许多年轻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正是他们许多“不可能”“不现实”的想法和实践,造就了当今的科学盛世。他们中的一些人,数十年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水稻之父”袁隆平离开了我们,他把水稻亩产从数百斤提高至一千斤、两千斤,直至三千斤,不也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吗?
人体内能否自动生产“药物”,抵抗癌症?——又一个这样的匪夷所思变成了现实。近日,欧洲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新技术使人体能够在需要药物的确切位置按需生产“治疗药物”。这项创新可以减少癌症治疗的副作用,并可能为更好地直接向肺部提供新冠肺炎相关治疗提供解决方案。
瑞士苏黎世大学科学家对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腺病毒进行了修饰,使其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癌症治疗基因直接传递到肿瘤细胞中。与化疗或放疗不同,这种方法对健康细胞没有伤害。一旦进入肿瘤细胞,传递的基因就成为治疗性抗体、细胞因子和其他信号物质的蓝图,这些物质由癌细胞自身产生,并从内到外消灭肿瘤。此类治疗性药物开创了先河。
我们看的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正在逐一成真。诸如“有思想的机器人”“绣在袖口上的手机”“空气中的全息图像”“无人驾驶的汽车”……当时看来,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不着边际。如今,我们期待更匪夷所思的——一艘飞船奔赴外太空,展开“火星救援”,当然希望这是中国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