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不久前应邀去周浦文化中心做一场有关读书内容的讲座。讲座结束已近中午,打听到这里离古镇召稼楼不到八公里,便邀上几位来为我站台助兴的朋友,打的去召稼楼共进午餐。
召稼楼兴起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据知召稼之名与农事有关,稼者即指稼穑——耕作收获;召者系指当地明工部右侍郎谈伦的长子谈田,建楼鸣钟以召农耕,这便是召稼楼之名的由来。昔日镇以楼名,召稼镇上有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奚氏礼耕堂;镇南有枇杷园;镇西有谈家牌楼,此亦是谈氏故居朋寿园故址,惜今已湮没。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赞为“润而绵密,下笔莹而滑,能如人意之所至”的上海著名诗笺——“谈笺”,相传即为谈氏后裔仲和仿其祖谈伦从内府得到的一种诗笺创制而成。奚、谈、沈三姓曾是当地望族,奚氏列第相望,出生于川沙内史第、曾创立中华职业学校的黄炎培;五四运动时期被指为卖国贼的曹汝霖,幼年时都曾就读于奚氏家塾。
餐后,我们一行离开饭庄。在熙来攘往、市声喧嚣的古镇漫步闲走,不经意间就走过了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说它不起眼,是因为这样的小石桥,在江南所有的古镇都一眼可见,实在再寻常不过。直到下了小石桥,蓦地见桥堍畔立有一方碑铭《重修报恩桥记》的石碑,方知此小石桥名“报恩桥”,它与当年曾有“浦左首富”之称的召稼楼奚家有一段为人称道的故事。据碑文介绍,该“报恩桥”原是一座无名简易木桥。且说昔日有周浦商人冯克安,因为追随明末东林党人,遭到阉党迫害,并连累族人被关进大牢,只有其幼子冯伯卿幸免劫难。冯克安在大难降临前,将三箱金银秘密托付给了同样经商、且素孚诚信的召稼楼朋友奚家。事情过后,奚家两代人经多年设法寻访冯家后嗣,终于获知伯卿下落,遂得以将冯克安当年秘密托付奚家保管的金银完璧归赵。
却说当时冯伯卿正处于穷困潦倒、愁肠百结之际,意外获得这笔祖产巨款,于他不啻大旱遇甘霖,堪称绝处逢生。他由是携此资金搏击商海,历数年奋斗,终成大富。但此时冯伯卿不是陶醉于自己的成功,而是不忘报恩奚家当年在无外人知晓情况下的完璧归赵这一诚信之举,一天他携六箱金银,亲自送至召稼楼奚家。后来其中三箱金银用于造桥,三箱金银用于修缮金刚庙,深得乡民赞誉。木桥就此改建为石拱桥。清道光九年(1829),桥曾重修。直至1962年倾圮后,又建混凝土桥,易桥名“保安桥”。如今古桥已毁失,但造桥报恩的故事就像“谈笺”的佳话一样,都已永铭当地乡民心中,口口相传,历久不辍。石碑记云:“2008年,欣逢召稼楼古镇历史性修复重光,改建混凝土桥为石、混结构单孔拱桥,复名报恩桥。是彰显先人恩义诚信美德,特勒石弘扬,使之赓续传承,永志不忘。”显然,召稼楼这座小石桥让人怦然心动的,正是寓意着“彰显先人恩义诚信美德”这一“赓续传承”的故事。这里既有当年奚家在冯克安危难中接受其秘密嘱托,冒险替其保管巨资,以及奚氏及其后嗣事后千方百计完璧归赵的义举;也有冯伯卿知恩图报,真诚报恩的举止。不言而喻,对这样的“赓续传承,永志不忘”,今天无论怎么诠释和阐述都不会过分。这一如当下真正值得我们走心阅读的书籍给予我们内心的润泽一样,可以无数次地体悟和玩味。“赓续传承”——这是从历史到当下的过渡,也是从一个人内心中此岸到彼岸的过渡。可以肯定,这样的过渡,肯定不会像抬腿走过一座小石桥那样,来得那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