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妹头是青浦区练塘镇东泖村人,村里像她一样会织土布的,还有陶巧珍、潘银珍和诸壮妹。她们组成一个团队,传承土布纺织:“只要还织得动,我们就会一直织下去。”
在东泖村,土布,也叫老布。从种棉花到染织完成,中间包含了轧花、弹花、摇纱、打纱、染纱、盘沙、经布、接机头、织布、了机、张布等几十道工序。宽形条纹、细形条纹、方格纹、骰子花纹、芦苇花纹、鸡眼纹、井字纹、提花……22种色线在老布中交叠变幻出上千种几何图案。心灵手巧的诸妹头熟练掌握各道工序,还常常创新花纹式样。
“小时候,我听妈妈说,老布染织的技艺始于元代黄道婆。”15岁那年,母亲教会诸妹头染织老布。“那时,村里的妇女都会织,家家户户织棉又做布。包衫布、衬衫布、床单布、被夹里布、头饰布等,都是自己一束一束织出来的。”诸妹头说,自己织的不仅仅是老布,还是过往的岁月。对家人、朋友的回忆,都埋在了这经纬交替中。
诸妹头的织布机是母亲找木匠打来送给她的,已经使用了50多年。“那时,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后来,用的人少了,有的打火做了柴,有的卖掉换了钱,有的捐给了非遗农具展。现在,村里只剩20多台织布机。”
诸妹头在东泖村种了几十年的田:“种田是本分,染织老布是爱好,农闲时分就做一些,不是工作,而是乐趣。”过去村里还没有电灯的时候,小姐妹们每晚都会到诸妹头家,点一盏煤油灯,边织边聊。煤油灯光昏暗飘忽,流动的光和影,映在姐妹几个的脸上,映在织布机上,老布仿佛也缓缓流动起来。
诸妹头珍藏了妈妈用手纺棉纱织出的老布,50年过去了,老布依然耐用。凹凸起伏的花纹,摸起来“硬邦邦”的,还能“按摩”皮肤。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穿着舒适是老布的标签。诸妹头告诉记者,过去,不仅村里家家户户穿老布,姑娘“压箱底”的嫁妆也是老布。嫁妆里老布的多少,是新娘子心灵手巧的象征,更是家里财富的体现。“可惜,土布现在不流行了。”
东泖村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除去一些低洼荡田,大都适宜种棉。以前,棉花种出来,去籽、搓条、纺纱都要自己来,现在可以直接买到各种色线了。但从线到布再到衣服,一束一束织,还是很慢。一件衬衣,诸妹头和她的团队要织两天。一件衬衣卖60元,但很少有人买。在城里打工,一天都能赚200多元。渐渐地,村民们就都不做老布了。
这些年,练塘镇十分重视非遗传承,东泖村的工作人员把诸妹头团队的土布染织技艺作为名片大力推广。2011年成功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诸妹头团队做的老布。几乎每周都会有人到诸妹头家里看土布,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6月9日80多个小朋友来做客。“我们手把手教他们纺织,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本报记者 杨欢 实习生 李政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