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距离党的百年华诞还有不到十天。昨天,上海市委专门召开了一次全会,主题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点,召开这样一次特殊的会议,主题看上去“很软、很闲”,似乎游离于各项重要工作之外。其实不然。此时此刻,上海大谈软实力,而且在全国各省区市地方党委中,首次召开全会研究并出台相关意见,其中深意,绝非寻常。
时间拨回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并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基础上,新增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表述。上海脍炙人口的十六字城市精神正式出台。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这番讲话,首次概括总结了上海的城市品格,也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民众日用而不知的自我意识。
从提炼城市精神,到概括城市品格,十多年的跨度,念兹在兹的关怀背后,是大国领袖对上海的厚望与期许,也是他对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与洞悉。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正是她最核心的软实力,也是她最大的竞争力,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加速器。相比硬实力,软实力永远是更能彰显城市底蕴、影响更加持久深远的坚实力量。
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很“硬核”。她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唯一能同时研制火箭、卫星、大型舰船、商用大飞机的城市。最近升空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空间站成功对接,也蕴含着“上海力量”。可以说,在国家的重大战略版图上,上海从不缺席。
从数字来看,上海人均GDP已超2.3万美元,金融市场成交额突破2000万亿元,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这一切都是上海“硬实力”的综合体现,但与这些“硬”相比,当我们描绘上海的美好与独特时,述说的往往都是她更“柔软”的那一面。
最近,本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推出了“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融媒体产品,邀请100位来自全球各国、各领域的外国人讲述他们眼里的中国与上海。当这些老外兴致勃勃地谈到对中国的推崇、对上海的喜爱时,更多提到的也都是与软实力相关的内容。比如,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既时尚又有烟火气的城市风貌、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无处不在的安全感,还有那总是挂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
硬实力举足轻重,软实力底蕴深厚。上海的发展已经“软硬兼施”,取得了不凡成就,为何还要大谈软实力,并将其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只因上海的发展,从来不能就上海论上海,而是要从全国甚至是全球的视野来谋划。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的竞争。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上海的软实力提升比硬实力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软实力的发展,需要久久为功,积累优势,但也有“跳变”的新机遇——软实力要素的重构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这两大新机遇能否抓住,对中国、对上海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全会对上海的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提出了“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目标追求。
必须指出的是,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事关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也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当我们动情描绘“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那样一种干事创业热土、幸福生活乐园的生动图景时,其中包含的绝不仅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寄托着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
要实现这一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人人也都是软实力的受益者。“让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这将是上海这座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城市,守初心、担使命、面向未来展露的最美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