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十四五”末沪旅游总收入要超7000亿元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百集融媒体产品(77) 新民晚报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 救灾火线入党  抗疫坚守后方
第4版:要闻 2021-06-2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炎逢13年间在救援中成长

救灾火线入党 抗疫坚守后方

6楼手术室护士长朱炎逢在工作中 刘燕 摄

开栏的话

昨天,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城市软实力、城市精神品格看似无形,实则由千千万万的人创造出来,也要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展现出来。每个自带“精神流量”的市民汇聚在一起,组成了新时代新市民的“群像图”: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

人民群众是城市精神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聚焦全会提出的塑造新时代市民新形象的要求,今起,本报推出“新时代·新市民”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感受那些已深深熔铸在上海市民品质、情感及行为中的上海软实力。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白衣天使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信念,诠释了人间大爱,书写了抗疫史诗。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也有顽强不屈的坚守。在疫情、灾难面前,他们就像守护生命的明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楼手术室护士长朱炎逢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的“男”丁格尔,他在地震火线入党,又完成国际援建,新冠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他说:“我始终记得入党时的初心,我的血还是热的!只要国家、百姓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一线救灾申请入党

朱炎逢至今还记得13年前听到华山医院要派救援队去汶川的那一刻。那天正好是护士节,听到消息时还在手术台边,“血‘腾’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其实小家同样需要他。“大灾大难时,作为手术室护士,我觉得去前线是我的职责所在。”他说。

医疗队是第一批进驻北川重灾区的队伍,残垣断壁前,灾民期待、渴望的眼神让他至今难忘。队员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灾情、清点物资,确定救灾场地、建立救灾流程,这一切,党员都冲在最前面。“我们队伍里党员很多,面对所有危险的事情,党员都会说:‘我是党员,我先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震撼。到达灾区后的第3天,我和另外一位队员就在灾区的帐篷里写了入党申请书。”这份入党申请书是写在处方上的,对朱炎逢来说,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共克时艰”。

在多次救援中成长

以2008年为起点,朱炎逢先后参加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赴菲律宾台风灾区、参与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赴瓜达尔港筹建“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带去了中国经验,也体现了患难与共的担当。

个人成长的13年,也是见证我国应急救灾救援体系不断成熟的13年。“我很庆幸组织接纳了我,让我火线入党。13年里经历的每一次救援救灾,都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珍惜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他说。

朱炎逢作为华山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参加了国家紧急救援队,“针对不同气候、不同灾害类型,我们做了针对演练;医院还组织了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从凭经验派医疗队,到带足正规物资赴海外救援,“我们国家进入了真正的现代化、有理论、有体系的救援阶段,能参与这个过程并从中成长,我无比荣幸。”

疫情暴发驻守申城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朱炎逢所在的华山医院派出273位队员支援武汉,更让全中国认识了喊出“党员先上”的张文宏。朱炎逢不是没有报名援鄂,但这一次,上海同样需要坚守,他选择服从安排听指挥。前线医疗队员和留守同事的各项工作需要统筹协调,队员的生活和心理情况他也一一关心,有困难还要帮着顶上。换班、加班……无论是疫情一线防控,还是各级各类手术,他和同事们一起为守住这座城市的健康默默努力着。口罩下,是被勒出深深印痕的脸;防护镜下,是布满红血丝的眼……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守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线”。

今年是建党百年,朱炎逢重温了13年前简短却真挚的入党申请书:“他们(党员)的光辉形象给我以强大的冲击,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党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着对党无限向往,我迫切地想加入光荣的共产党。”13年后,他说:“人成熟了,但激情始终在,只要有需要,我一定还会站出来。”

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