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萍
“一网通办”“全过程民主”“浦东新区法规”——这些新名词,关乎城市治理。
让现代治理引领城市未来,当新名词成为社会生活热词,我们的城市治理已经并且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100年前,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100年后的今天,不妨就以“初心始发地”为原点,观察新名词写照的城市治理新景象。
向北,巨鹿路149号,行政服务中心,在这里,看见“一网通办”。
中心大厅里,候着位“智能店小二”。这款4.0版“智能店小二”已遍布淮海路商圈、南京路商圈,打通政务服务和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智能店小二”,正是“一网通办”的一种应用。
“一网通办”,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入选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已累计实施357项改革举措,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事项3177项;推出“随申码”服务,开通运行国际版,累计实名注册个人用户5240万,企业用户224万,好评率99.96%。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
“一网通办”,是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制度性变革,是政府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是切实便民利企的重要举措。套用一句大俗话——有了“一网通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点点手机“随申码”,社会治理、信用、教育、医疗、交通、公安、文旅、赛事会展,一连串场景,都能“一码管理”“一码出行”“一码服务”,方便。
未来,“一网通办”最关心什么?数据安全!以最高标准指导安全管理,以最好技术建设安全平台,以数据为核心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能力。先进、便捷、安全——“一网通办”,志在必得。
向东,复兴中路360号,“淮海家”,在这里,看见“全过程民主”。
“淮海家”,既是淮海中路街道党群服务站,也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点,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9时到晚间7时,大门敞开。“淮海家”毗邻新天地,日均5万人次游客来来往往,上万名楼宇白领进进出出。“淮海家”门庭若市,问路咨询的,进来坐坐的,走访调研的,党建活动的,还有,就是立法信息采集。两年来,一系列地方立法听取公众建议,这个“点”的民意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地方立法机构。
2020年,从首批10个增加至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上海16个区,扎根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生动实践“全过程民主”。
未来,“全过程民主”,将让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基层治理中发扬光大,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在依法管理有关事务中持续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再向北,人民大道200号,在这里,看见“浦东新区法规”。
今年6月23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由此,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进入公众视野。由此,上海拥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地方立法,一类适用于全上海,一类专门为浦东制定,在浦东新区实施。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上海在浦东新区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这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创新。
立法,作为法治源头,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浦东新区法规”,让三十而立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得到最有力的法治保障,更是城市软实力的鲜明见证。
上海,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浦东新区法规”向世界昭示——未来,上海将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让重大战略实施更有底气,让改革更有穿透力,让高质量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语言,思想的风向标。“一网通办”“全过程民主”“浦东新区法规”——新名词,洞见的正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脉络,正是这座城市值得骄傲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