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张文宏、奚美娟被聘为禁毒宣传形象大使 沪学生涉毒案件逐年下降 广告 惊险“跑酷”只为不跟丢象
第6版:综合新闻 2021-06-26
象群靠近集镇 特警无人机小队转场持续监测

惊险“跑酷”只为不跟丢象

无人机监测到的象群画面 王煜 摄

象群还在朝南走,但在靠近富良棚乡政府所在的集镇时,它们开始徘徊。6月24日18时至25日17时,象群朝南只移动约3公里。25日傍晚,象群来到距离富良棚乡政府北面约1.5公里的山上。在乡政府的号召发动下,当晚的集镇居民早早地回到家中,关上电灯。今早,象群已安然通过集镇,继续往南迁移。

人象平安,离不开指挥部的“眼睛”——无人机监测队。云南省玉溪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无人机小队多次处理突发情况,把惊险留给自己,给大象最好的保护。

每一秒都要争取

“我们现在离象群有点远,准备转场。”6月25日18时30分,负责监测象群的无人机小队做出决定。当时,象群移动到富良棚乡政府北方约1.5公里的山上,而其所在的监测点距象群附近的无人机达2.5公里,回传的图像已不时出现断续。这种情况下,无人机小队需转移到离象群更近的新监测点。队员们决定去乡政府办公楼的楼顶,车程约15公里。

问题来了。通常转场是放飞另一架备用的小型无人机,保持监测不间断;同时队员收回当前的无人机并带到新监测点重新放飞。然而,备用小型无人机的续航性能无法支撑过这次需要的转场时间。他们提前联系并求助原定于1.5小时后接班监测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队员,得到的回复却是:对方的无人机还没准备好,短时间内无法起飞。

怎么办?象群还在移动,离现在的监测点越来越远。“一定不能跟丢大象!”队员李仁培说。他和队友决定“冒险”:让无人机在空中保持对象群的监测,队员以最快速度驱车赶往下一个监测点,在车辆行驶途中继续操控无人机。方案的不确定性在于行车途中,信号可能暂时断开,无人机就要靠预设程序自主停留空中;如果转场速度不够快,无人机电池耗尽或遇风力增大等突发情况,不仅可能“跟丢大象”,甚至有坠机危险。

计算好无人机续航时间和转场时间,队员们收回无人机换上满电电池,再放飞后,跳上车在山间道路风驰电掣,15公里山路只用了15分钟。进了乡政府大院,李仁培等立即带设备朝办公楼楼顶奔,连车门都顾不上关。跑上楼顶,顾不得喘口气,李靖宇马上操作遥控器重新与无人机连接,正常!他操控无人机在楼顶缓缓降落,换好电池再次放飞。望着无人机消失在远处的天空,大家长舒一口气:这次惊险的“跑酷”转场,圆满成功。其实,按照无人机的续航能力,他们有大约35分钟的转场时间。“多耽误一秒,监测的风险就多一分。我们一定要争分夺秒。”李仁培说。

每天都是“高强度”

“追象”一月,像这样的“火速转场”,队员们经历了许多次。任务的持续强度、不确定性,是他们之前在执行无人机常规警务任务时未曾遇到的挑战。5月31日,象群突然向队员们靠近,李仁培回忆当时离大象最近只有二十米。队员们马上跳进车里驶离,一边驾车狂奔,一边在车中继续操控无人机。“有了那次的经历,我们对这种突发转场也有了成功处理的自信心。”一次,象群向山顶爬去,队员们发现山顶有600多米高,而无人机的升高限度是500米,如果还要跟上去,就要撞山了。李仁培等只能收回无人机,开车飞驰一小时到山的另一边,重新让无人机找到了大象。雨、大雾等极端天气出现时,无人机暂时无法飞行,他们就要在野外等候,等待天气转好。

4名特警中,每人都能当操控无人机的“飞手”,也精通“地勤”业务。6月25日上午,在一次收回无人机时,队员们发现镜头上沾了黏稠的白色液体。“开始还以为是飞鸟的粪便,但仔细一看,发现是无人机摄像云台上的一个减震气囊爆裂,减震液喷了出来。”队员们当即自己动手替换配件。李仁培说,减震气囊是维持摄像云台稳定性的部件,虽是耗材,但在他之前几年的无人机飞行中还从来没遇过爆裂情况,可见这次任务的飞行强度之高。实际上,从5月25日上岗以来,4人小队只在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的两天有短暂休息,其他时间每天日间监测10小时。

每天都从屏幕里守望着象群的一举一动,队员们早已喜欢上了这群大象。“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守护好这群大象,让他们早些到达适合生存的家园。”李靖宇说。

《新民周刊》特派记者 王煜(峨山县富良棚乡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